進入“三夏”農忙時節 須防這些天氣來攪局-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26 08:50:23
來源:新華網

進入“三夏”農忙時節 須防這些天氣來攪局

字體:

  眼下,各地陸續進入“三夏”農忙時節,天氣變化備受關注。是否需要搶收、用不用搶晴播種、採用何種方式進行科學高效的田間管理,都要考慮天氣因素。今年夏收夏種期間,天氣總體情況如何?須防範哪些災害性天氣?一起了解。

  5月24日,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田間收割小麥。新華社發(武紀全攝)

今年夏收夏種期間,天氣總體情況如何?

  近日,中央氣象&發布今年首份《全國夏收夏種氣象服務專報》,預計今年夏收夏種期間,天氣條件總體較好,利於開展夏收夏種。

  5月下旬,夏糧産區大部分時段以晴或晴雨相間天氣為主,連陰雨風險較低,總體利於冬小麥和油菜成熟收曬。

  5月21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洛河鎮陳莊村種糧大戶組織收割機搶收小麥。新華社發(陳彬 攝)

  5月27日至28日,江漢、江淮、江南北部等地還將有一次較強降水過程,對油菜和冬小麥收曬不利。

  6月上中旬,夏糧産區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總體利於麥收順利開展,但可能出現局地強對流天氣,需加強防範。華北東南部、黃淮大部氣溫略偏高,疊加前期部分地區土壤缺墑,可能影響夏種。陜西、甘肅、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等地降水預計較常年偏多一成至二成,發生麥收期連陰雨、強降水風險較高,但降水偏多對後期夏種工作開展有利。

“三夏”期間,須留意哪些天氣攪局?

  如遭遇“爛場雨”,該如何應對?專家提醒,首先,麥收區應做好農機調度,抓住晴好天氣推進麥收進程,確保應收盡收快收、適收快收。土壤過濕地塊要加快排水降漬,爭取農機儘早下地。

  5月16日,在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文崇鎮學堂村,種糧大戶在晾曬剛收穫的小麥。新華社發(鄧良奎攝)

  其次,對已收穫小麥要做好科學攤晾與通風儲存工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及時烘乾,避免發芽霉變。另外,在小麥收穫後,各地要根據天氣情況盡快搶墑播種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

  如何應對?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黨委書記劉錄祥給出三方面建議。

  5月7日,一台自走式噴灌機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黃莊鎮南韓村麥田間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徐宏星攝)

  一是科學灌溉,優化田間環境,對墑情不足的麥田,應在灌漿初期及時澆水,補充水分,調節田間小氣候,減輕幹熱風危害;在幹熱風來臨前3-5天,可結合微噴灌、噴灌設備,適量噴水,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冠層溫度,但要避免大水漫灌或在大風天作業,防止後期倒伏。

  4月6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段泊嵐鎮瓦戈莊村綠色增糧先行示範區,農民採用植保無人機為小麥噴灑葉面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孝鵬攝)

  二是葉面噴肥,增強抗逆能力。噴施葉面肥是防幹熱風、防早衰最簡便有效的技術措施之一,可滿足小麥植株後期養分需求,促進籽粒灌漿。建議在小麥灌漿期,適時噴施磷酸二氫鉀、有機類水溶肥料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籽粒灌漿,提高小麥抗逆能力。對於乾旱嚴重或無灌溉條件的麥田,可根據生育進程和天氣情況適當增加葉面噴肥次數,加大噴肥用水量,延長葉片功能期;結合防病蟲、防幹熱風、防早衰,科學選用殺菌劑、殺蟲劑和葉面肥,合理混配,實現“一噴多效”。

  這是四川廣漢市連山鎮萬畝小麥高産示範片的小麥(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三是選好品種,從源頭上防範幹熱風。建議選擇抗旱性強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這類品種往往具有更強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更強的生理抗旱能力,自身抵禦幹熱風的能力強。

  “三夏”時節正是強對流天氣頻發、天氣變化劇烈的時候。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都可能在夏季午後突然出現。此時經過陽光一上午的照射,地表附近的熱空氣被加熱到極限,産生強烈的上升氣流。

5月13日,北京西城區突降冰雹。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在這種劇烈對流中産生的天氣現象,突發性強、破壞力大。如雷暴大風易導致農作物倒伏,暴雨會造成農作物被淹,冰雹常常砸毀農作物,甚至使其絕收。

  在“三夏”期間的氣象災害中,高溫與乾旱的疊加影響最為廣泛且致災性最強。黃淮海、華北、江淮以及西南部分地區,正是這一時期旱災的多發區。

  5月22日,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村民察看農作物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氣溫持續偏高,降水階段性偏少,導致土壤失墑快、“播後見幹”頻發,尤其對夏玉米、移栽水稻、大豆等作物的出苗、扎根、緩苗帶來不小挑戰。幼苗水分吸收能力較弱,在高溫強蒸騰環境下,容易出現“燒芽”“旱苗黃”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導致“苗死窩空”,直接影響後續生育進程和産量形成。

  5月8日,農民在天津市優農中心試驗基地大棚內起秧苗。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此外,設施農業同樣難逃影響。在高溫炙烤下,大棚作物常面臨超過40℃的高溫脅迫,一旦通風降溫措施不到位,蔬菜瓜果極易出現落花落果、日灼、水分失衡等生理障礙,嚴重時甚至造成棚室絕收。

  如何應對高溫天氣?

  首先要做好抗旱工作,適時灌溉。如對處於灌漿期的早稻可採用淺水勤灌、日灌夜排或噴灌方式,以降低田間溫度,提高濕度,防止“高溫逼熟”,提高千粒重;對處於秧苗期的晚稻,加強田間水分管理,也能防止高溫灼苗和缺水死苗。

  5月23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第五管理區,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為水稻噴施防蟲藥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黃永興攝)

  還要做好水肥管理。高溫高濕或高溫乾旱季節,追肥要注重氮、磷、鉀肥的配合施用,忌偏施氮肥,可適當補充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

  蔬菜設施可安裝遮陽網、排風扇、水簾等降溫設備,連續高溫晴天可使用黑白地膜覆蓋或秸稈覆蓋菜田地面,秸稈選用蟲害較少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也可在白色地膜上再覆蓋一層秸稈,實施雙重覆蓋。

  5月22日,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村民們搶抓雨後墑情一邊覆膜一邊點播大豆(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做好病蟲防控也很重要。種植蔬菜應避免重茬連作,注意與不同科蔬菜或大田作物輪作,及時移除田間病株殘體,減少病源。乾旱高溫天氣有利於黃曲條跳甲、蚜蟲、薊馬、甜菜夜蛾等蟲害發生,應採用輪作、防蟲網阻隔、殺蟲燈誘殺、粘蟲板誘殺、誘捕器誘捕、釋放害蟲天敵及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進行防治。

  對於果園,採取灌溉增加果樹的水分供應或對樹盤覆蓋稻草等,降低溫度,防止水分蒸發,也能起到減輕高溫危害的作用。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正研級高工翟建青提醒,乾旱期應注意避免採取大水漫灌等不當灌溉方式,減少氮肥施用,多施磷、鉀肥增強作物抗逆性,避免幹施化肥引發肥害。

  北方高溫轉雨,南方降水較強,降雨將有利於麥田土壤增墑,助力高溫天氣緩解,但要注意防範旱澇急轉造成的次生災害。

  旱澇急轉風險需早應對。多位農業氣象專家&&,如遇旱澇急轉,要做好農田漬澇預防、病蟲害防治和作物災後補救工作。

  針對北方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的情況,專家提醒,強降水來臨前要注意提前疏通溝渠,以防漬澇漬害,建議有田間積水的地塊及時排澇降漬,並及時追肥,促進作物快速生長。

  做好農田漬澇預防措施,首先,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挖好排水溝,並及時對大溝大渠進行加固檢修。其次,要及時清理田內排水溝,及時排出地面積水。

  5月21日,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寺子川鄉,農民給玉米地澆水。新華社發(王克賢攝)

  此外,雨後田間濕度較大,高溫高濕條件易誘發病蟲草害,需要做好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工作,尤其要注意水田區稻飛虱、旱作區草地貪夜蛾等遷飛性害蟲的監測和防控,以防其蔓延流行為害。

  對於不同生長時期的作物,專家建議採取針對性措施。對於倒伏的玉米植株,如其正處於小喇叭口期,一般不需要採取特殊管理措施,雨後植株會自行恢復直立生長;如已經進入到抽雄散粉期,植株倒伏後需要人工扶起,並用土壤加固植株。對於部分晚播的作物蔬菜,如遇旱澇急轉,要及時查苗補種。我國南方進入早稻收穫、晚稻栽插的“雙搶”時節後,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強降水來臨前或降水間隙及時搶收搶種。

  5月21日,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古驛鎮原種場一隊,小麥“三優兩增一穩”示範片在進行機收作業。新華社發(謝勇攝)

  夏收糧油事關全年糧食生産大局。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要密切監測乾旱、幹熱風、爛場雨等氣象災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及早做好物資儲備和技術準備,一旦發生災情,第一時間應急處置。同時,做好機收和應急搶收搶烘的準備,確保顆粒歸倉。

  記者:王 瑩、馮文雅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報、農民日報、中國天氣網、中國新聞網、人民網、光明網等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