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河:“科技小院”助力特色産業富農增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3 09:40:15
來源:新華網

山東商河:“科技小院”助力特色産業富農增效

字體:

  新華社濟南5月23日電 題:山東商河:“科技小院”助力特色産業富農增效

  新華社記者王志

  眼下正值大蒜收穫期,在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白橋鎮的連片蒜田裏,蒜農們正忙着采收大蒜,一袋袋鮮蒜等待裝車。

  “以前施肥、澆水全憑經驗,現在跟着專家學田間科學管理。按照‘科技小院’給的施肥‘處方’,今年每畝大蒜增産200多斤,畝均産量達到3000斤。僅大蒜一項,畝均純收入就有3500多元。”白橋鎮南董村大蒜種植戶董孟秀説。

  在山東商河縣白橋鎮的連片蒜田裏,一袋袋剛采收的大蒜等待裝車。(受訪對象供圖)

  白橋鎮大蒜種植面積7萬多畝,年産蒜薹5萬噸、大蒜10萬噸。幾年前,白橋鎮曾面臨“成長的煩惱”——常年連作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傳統種植模式難以突破産量瓶頸。

  近年來,商河縣通過引才聚智、用才興業,構建多層次、全鏈條的人才振興生態。當地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建設9處“科技小院”,吸引農業機械、生物肥、畜禽養殖等領域的10多位教授以及20余名研究生扎根田間地頭,推動6項科技成果在商河落地轉化。

  在白橋鎮大蒜試驗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芮玉奎帶領團隊建立46畝試驗田,通過“土壤改良+精準施肥+智能灌溉”集成模式,使試驗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8個百分點,土壤板結率下降26%。

  “我們給土壤做‘CT’,為大蒜開‘營養方’。蒜農們只需‘照方抓藥’,便能實現增産豐收。”芮玉奎手持土壤檢測報告介紹,他們團隊通過測定土壤氮磷含量等20余項指標,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需求,為不同地塊定制施肥方案,實現“一田一策”精準管理。

  商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曉林説:“‘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將人才鏈嵌入産業鏈,既破解了科研與生産‘兩張皮’難題,又為鄉村培養了‘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同時,商河縣還建立由521名科技顧問組成的鄉村振興顧問團隊,深入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生産技術指導等,服務群眾1萬餘人次,服務企業1000余家,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應用。

  經測算,在“科技小院”和科技顧問的雙重賦能下,今年白橋鎮全鏈條氮磷利用率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農業面源污染降低10%以上,大蒜畝均增産100斤,帶動蒜農畝均增收約500元。

  在濟南商玉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機器設備將大蒜切削成片。(受訪對象供圖)

  種出了好産品,深加工帶來更高收益。在濟南商玉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蒜片烘乾車間,工人們正在對烘乾後的蒜片進行分選、裝袋。

  “通過‘科技小院’師生們的技術改良,白橋大蒜的含硫小分子化合物含量更高,抗菌消炎作用更加顯著,在海外市場廣受歡迎。”濟南商玉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孝華説,公司每年加工大蒜1.5萬噸,去年出口額達到5000多萬元。

  “科技不僅讓大蒜增産,更讓産業增值。”白橋鎮黨委書記龐林一説,通過科技賦能,目前全鎮大蒜産業年産值超10億元,蒜薹、大蒜製品出口到40多個國家,帶動8000余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餘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