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 題:重慶墊江:變草為寶種出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唐奕
眼下正值艾草采收季,走進重慶市墊江縣周嘉鎮雨山村艾草種植基地,上千畝齊人高的艾草隨風搖曳,一股艾草特有的草本清香撲面而來。
“你別小看這一根根不起眼的小艾草,它可全身都是寶!”種植基地負責人墻方生捻起一株艾草説道,“這葉子是大寶貝,磨成絨之後市場價2萬元一噸;莖是小寶貝,磨成渣和灰之後市場價也有1000元一噸;根留在土裏,還會長出莖葉,一年能收3、4次呢。”
墻方生在雨山村艾草種植基地的艾草叢中介紹艾草的經濟價值。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艾草,是一種應用廣泛的中藥材,有較好的藥用和經濟價值。“艾絨是中醫理療行業中的重要原材料,艾渣可用作飼料添加劑,有防病功效,艾灰可以做成蚊香。”墻方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一年能收2噸艾草,每5噸艾草能加工成1噸艾絨和4噸艾渣、艾灰,“去年我們基地收了400噸艾草,實現産值200萬元”。
“墊江種植中藥材的歷史悠久,從西漢年間就開始種植丹皮等中藥材。”墊江縣農業農村委工委副書記陳午清説,墊江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宜中藥材的生長。
墻方生早年在雲南打工,2018年響應返鄉創業號召回到墊江縣。經過多年考察,墻方生發現艾草在健康養生、日化等領域持續走俏,便萌發了發展艾草産業的念頭。從2021年流轉20畝土地開始試種艾草,到2023年成立重慶艾智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墻方生的艾草種植基地現已覆蓋墊江縣7個鄉鎮,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
在種植基地的另一邊,成片的艾草已收割完畢,雨山村村民熊明霞和幾位老鄉正在地裏將散落的艾草撿拾成捆,做好裝運準備。“我家也流轉了土地種艾草,我現在還在基地裏上班哩。”熊明霞説,她和姐妹們主要負責施肥、除草以及捆紮艾草這類工作,“農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有1400元工資”。
“能操作機械的村民收入更高,一天有200元。”雨山村村支書胡吉林告訴記者,早些年雨山村大部分年輕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村裏土地大量撂荒。如今,雨山村上千畝土地都種上了艾草,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為村民增加了一筆土地流轉收入,還吸納了100多戶村民就近務工。
在墊江縣坪山鎮的艾草深加工工廠內,工人正在操作艾草提絨設備。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在墻方生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艾草種植。38歲的查富軍了解到家鄉的艾草産業行情好,今年懷揣着30多萬打工積蓄返回家鄉承包了200畝土地開始自主創業種植艾草。“我們只管種,基地按每噸1000元保底收購,30萬元的成本一年就能收回來!”查富軍説。
近年來,墊江縣主要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發展中藥材種植。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墊江全縣艾草種植規模從2021年的不足130畝發展到2025年的3000多畝,2025年預計産量5000噸、綜合總産值2000萬元。
陳午清説,當地還積極深耕艾草産業鏈。去年8月份,位於坪山鎮的投資200萬元的艾草深加工工廠投産,從此墊江本土企業擁有了一天20噸的艾草提絨深加工能力。此外,當地還逐步引進了全封閉艾草提絨設備、全自動卷條機、全自動切柱機、全自動枕頭灌裝機等生産線,陸續開發出艾草頸椎枕、艾灸條、足浴包等10余種艾草産品。
墊江縣副縣長李小莉説,墊江的艾草實踐是一場“小艾草撬動大産業”的精彩蝶變,下一步,墊江縣將進一步構建貫通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條,讓艾草産業成為富民的“金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