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記者田晨旭)早上8點多,家住北京市通州區廣通小區的詹阿姨提着幾袋垃圾,來到小區的垃圾分類驛站逐個投放。
“過期藥品放有害垃圾桶、剩飯剩菜放廚余垃圾桶,最關鍵的是這個。”順着詹阿姨手指的方向,一台智能回收箱映入眼簾。“你看我這些外賣餐盒、泡沫盒,以前都沒人收,現在直接扔在家門口的智能回收箱裏就行,還能按每公斤6角錢給我發‘小紅包’,一個月下來也不少錢呢。”詹阿姨笑着説。
詹阿姨所説的智能回收箱是近期某網絡回收&&在該小區設立的。據該&&前端業務負責人石冬雪介紹,廣通小區共設有4&回收箱,品類覆蓋紙類、塑料、織物等生活垃圾,平均每台每天可回收70多公斤生活垃圾。
圖為北京市通州區廣通小區內,居民正在倒垃圾。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區別於一般的垃圾回收機構或人員,我們將外賣餐盒、塑料泡沫這些低價值可回收物也囊括其中,盡可能地覆蓋更多居民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垃圾。垃圾投放並通過核驗後,系統會按照每公斤0.6元的價格在線與居民進行結算。”石冬雪説。
對於廣大市民而言,垃圾分類曾是一件又臟又麻煩的事,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為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近年來,北京市着力改善垃圾分類投放環境,並採取“廚余不破袋”“大件上門收”“回收進社區”等便民措施,提升分類投放便利度,讓“關鍵小事”成為“便民好事”。
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介紹,自2024年8月以來,通州區投放了300余&智能回收箱。因為操作便利、回收品類廣,且能給予一定報酬,來投遞生活垃圾的人群從老年人為主漸漸變為覆蓋多個年齡層,居民的垃圾分類意願得到了有效提升。截至目前,該區投放的智能回收箱共回收約1900噸生活垃圾,居民投遞次數70余萬次,已提現金額80多萬元。
智能回收箱的背後,是一套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建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處處長李彥富介紹,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探索“一袋式”上門回收、設置智能回收箱、社區再生資源集中投放日等多種方式,讓回收渠道直達居民,促進可回收物“應分盡分”。而回收企業在按照統一價格回收紙箱、泡沫塑料、舊衣物等可回收物後,通過末端分揀中心進行精細分類,再利用銷售給下游商家等方式變廢為寶。
“經統計,近年的可回收物中泡沫塑料、舊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佔60%以上,有效促進垃圾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李彥富説。
圖為北京市一處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回收來的鞋子。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據了解,今年是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的第五年。五年來,北京生活垃圾處理量從2.77萬噸每日下降為2.17萬噸每日,減量率超過20%;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從3000余噸增長到7450余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李彥富介紹,接下來,北京將繼續緊盯薄弱小區(村),從根本上解決桶站滿冒臟污問題,使垃圾分類與投放環境相融互促。同時,擴大便民惠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模式覆蓋範圍,引導居民主動分類。“此外,我們還將加強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嚴格落實不分類不收運制度,杜絕混裝混運,倒逼管理責任人落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