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手記:一杯咖啡裏的綠水青山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
初夏時節,在雲南普洱的綠水青山間,一片片咖啡樹正在光伏板的蔭蔽下悄然生長。這裡不僅是“中國咖啡之都”的核心産區,更萌發着全國首批“咖光互補”電站——華能咖啡廠複合光伏發電項目。
近日,隨着最後一組光伏方陣並網,這座裝機容量3萬千瓦、年均發電量超5000萬千瓦時的光伏電站正式投産。它用一杯“光伏咖啡”串聯起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與綠色能源的創新實踐。
故事要從普洱思茅港鎮的咖啡園説起。這裡的咖啡種植歷史悠久,但困於土地資源緊張、産品附加值低等難題,農戶基本靠天吃飯。
中國華能的建設者們為破解咖啡傳統種植局限,將目光投向咖啡園上方的天空,萌生出“讓陽光雙重利用”的想法——光伏板架設在咖啡樹上方,板上發電、板下種咖,能否實現“一片土地、兩種收益”?帶着這個疑問,他們在農戶的咖啡園裏架起兩組光伏板,開啟了一場充滿懸念的“光影試驗”。
“這麼大的板子擋住太陽,豆子能長好嗎?”咖農們蹲在板下,盯着光伏板下的陰影直犯嘀咕。工作人員背着光譜儀穿梭其間,用數據解開疑惑:這裡的咖啡樹是中性植物,既不像喜光作物那樣“貪曬”,也不像耐陰作物那樣“畏光”,關鍵是找到光照與遮陰的黃金平衡。
經過數百次觀測,他們發現了“光影密碼”:當光伏板以橫向間距5厘米、縱向間距20厘米、離地3米的參數架設時,形成的散射光如同給咖啡樹定制了“柔光濾鏡”——
夏季板下溫度比露天低3至5攝氏度,葉片蒸騰減少,根係更加健壯;冬季光伏板化作“保暖屏障”,寒潮來臨時板下咖啡葉依然舒展,寒害影響降低60%。更直觀的是,調整支架間距的實驗中,4米間距會讓邊緣咖啡葉曬出斑點,調到5米時葉片立刻油亮如初,15厘米的板間間隙則讓雨水均勻滲入根部,連咖農都感嘆:“板子像會呼吸的遮陽棚,豆子越長越精神。”
驗證了模式可行,建設者們在北緯22度的山頭上展開“毫米級較真”。為了找到光伏與咖啡共生的最佳點位,他們背着太陽高度角測算儀丈量每寸山坡。
選址確定後,無人機吊裝設備在山間盤旋,建設者趴在陡坡上用激光測距儀校準每根支架,3米高的柔性支架、5米大檔距、5至20厘米寬的板間間隙,每個數據都是反復“光影試驗”的結晶。
如今,740畝的坡地上,2350組光伏板如同穹頂,咖啡樹在“專屬陽光房”裏葉翠如玉,果實飽滿圓潤。清晨東邊陽光斜射,午後板身擋住西邊強光,陽光透過縫隙在地面織出斑駁光影,仿佛給咖啡園鋪上了會發電的“生態地毯”。
“咖光互補”模式的到來,讓曾經的貧瘠之地漸生蝶變。光伏方陣像一把巨大的生態傘,減少陽光暴曬導致的水分蒸發,咖啡樹根係固住土壤,腐殖質逐年增加。農戶們發現,連蚯蚓都變得更粗壯,雨季的山坡不再泥沙俱下,取而代之的是咖啡林的鬱鬱蒼蒼。
更讓農戶們驚喜的是收入的變化:土地租金有了保底,參與項目建設多了零工收入,板下咖啡因品質得到提升,收購價有所上漲。咖啡豆加工廠慕名而來,咖農們憧憬着在家門口建起烘焙生産線,讓“光伏咖啡”走向遠方。
在雲南普洱、大理、臨滄、保山、迪慶、怒江等瀾滄江流域,這樣的故事正在延展。華能瀾滄江公司用“光伏+”模式在雲嶺大地上織就綠能網絡:86個光伏電站串聯起“農光”“茶光”“牧光”等業態,光伏項目裝機超580萬千瓦,年發電量突破64億千瓦時,既貢獻澎湃綠能又帶動農戶增收。
這不是簡單的産業疊加,更是一場經濟與生態的化學反應——光伏板捕獲光能轉化為清潔能源,遮陰環境滋養特色作物,作物根係改良土壤生態,形成“板上發電—板下固肥—土裏生金”的閉環。正如中國華能工作人員所説:“我們不是在開發土地,而是讓陽光、植物、人類共享空間,讓每一寸資源都迸發可持續的活力。”
這杯“光伏咖啡”詮釋了綠色發展的中國智慧。科技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生態的協作者,不僅讓綠水青山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更向世界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每一縷陽光都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能量,每一顆咖啡豆都成為生態價值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