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平:尋“菌”30余載 讓“小菌種”發揮“大能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3 14:51:54
來源:新華網

張和平:尋“菌”30余載 讓“小菌種”發揮“大能量”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3日電 題:張和平:尋“菌”30余載 讓“小菌種”發揮“大能量”

  新華社記者侯維軼

  分離菌株、純化、鑒定、冷凍乾燥……幾十株近日發現於雲南省自然發酵牦牛奶中的乳酸菌,正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的操作下,做好“安家”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前的各項準備。

  乳酸菌被認為是重要的微生物戰略資源之一,其應用領域涵蓋食品工業、健康醫療、畜禽綠色養殖、農業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等,被譽為乳業的“芯片”。

  在內蒙古農業大學乳酸菌種質資源庫裏,來自雲南和內蒙古的乳酸菌株雖在地域上相隔幾千公里,在這裡卻成為“鄰居”。它們不遠處,還有一個曾經遨游太空的“鄰居”:從太空歸來的菌株。

  這個龐大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凝結了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和平及其團隊,尋“菌”30餘年的努力。

  “我們從46個國家採集自然發酵乳製品等樣品6663份,分離保藏乳酸菌55328株,覆蓋乳酸菌物種的98%以上,建成全球藏量最大、種類最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張和平介紹,這些乳酸菌株奠定了我國乳酸菌科學研究和産業化應用的資源基礎。

  我國乳酸菌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面臨着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不足、資源庫建設滯後、優良菌株篩選技術匱乏以及自主研發能力欠缺等諸多挑戰。

  “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乳製品企業幾乎都是使用國外的乳酸菌株,當時有關乳製品發酵劑的研發技術、知識産權以及菌種和産品幾乎被西方國家所掌控,購買價格也十分高昂。”張和平回憶道,那時候去參觀國外的乳品企業,其工作人員只允許他參觀乳品生産車間,涉及核心技術的乳酸菌製備車間禁止進入。

  “菌種和相關核心技術等不來、要不來,我們一定要努力攻關,將其掌握在自己手裏。”1989年,碩士畢業留校任教的張和平心裏憋着一股勁,要建立中國自己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打破國外對優良菌種和産品的壟斷。

  為找到優質乳酸菌株,張和平常常深入草原、山區採集傳統發酵乳樣品。在草原深處,牧民分散居住,交通不便。張和平經常徒步採集樣品,有時候一走就是一整天。

  一次前往青海採樣的途中,張和平乘坐汽車在崎嶇的盤山路上前行,因下雨路面濕滑,車輛突然側滑衝出道路,所幸當時及時剎車沒有掉落懸崖。“那次比較驚險,但在當地牧民製作的酸奶中找到一種優質乳酸菌,收穫很大,我很滿足。”張和平説。

  尋“菌”30餘年,張和平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從荒漠戈壁到森林草原,科研人員們一步一個腳印、一株一株地尋找,中國自己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也不斷“上新”,持續擴容。

  張和平帶領團隊從2018年起開展“乳酸菌萬株基因組項目”,通過對乳酸菌基因組測序,解析菌株功能,挖掘菌株特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堅持終於見到成效。張和平和他的團隊基於已完成的3萬餘株乳酸菌基因組數據,結合公共數據庫中乳酸菌基因組信息,創建全球首個集乳酸菌基因組數據與功能研究於一體的共享&&——iLABdb數據庫。目前,數據庫中已有90104個乳酸菌基因組,通過團隊搭建的共享&&正在為全球乳酸菌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數據庫不僅匯集超過9萬個乳酸菌基因組的序列和元數據信息,還提供關於乳酸菌序列分析、可視化和數據共享的工具,為乳酸菌物種註釋、功能解析和深度開發利用提供分析&&。”張和平説,團隊充分運用基因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創建了國際領先的乳酸菌高通量智能篩選技術,篩選適用於多場景應用的優質菌株,破解了我國優良乳酸菌菌株長期匱乏的難題。

  “以前我們在這方面被‘卡脖子’,如今我去開學術會議時,很多外國同行認為我們在乳酸菌研究領域裏‘最有競爭力’。”張和平笑着説。

  “接下來,還是要把乳酸菌種質資源庫的規模繼續擴大,將科研、産業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發揮小小乳酸菌的‘大能量’。”張和平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