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火出圈的“魚燈”,帶動文旅消費超20億元;特色古民居引入“非遺+民宿”運營模式,成為游客爭相體驗的文化棲居地;在紅色劇場裏開展“行走的思政課”,開放科學重器打造“科技+藝術”文旅新地標……數據顯示,2024年,安徽全省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花費均創歷史新高。
依託獨特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創新文化資源,安徽着力打造文旅消費“新三樣”——體驗游新業態、科技游新産品、紅色游新場景,讓文旅流量加快轉變為經濟增量。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
如今,安徽正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將文旅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業態、新産品、新場景,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以高質量文旅消費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彰顯徽風皖韻的新氣象。
“體驗+”重構文旅新業態
2025年1月23日,在安徽省黃山市宏村鎮龍江村一座明清老宅裏,國家級非遺“徽墨製作技藝”的當地代表性傳承人申易鑫(右)向游客演示徽墨製作技藝。新華社發(汪澄攝)
安徽黟縣宏村鎮龍江村,一座明清老宅裏,國家級非遺“徽墨製作技藝”的當地代表性傳承人申易鑫手握一柄方錘,在一團粘糯滋潤的墨坯上反復錘敲,向圍坐身旁的親子家庭演示徽墨製作技藝。案幾上,斑駁的制墨工具,訴説着徽墨傳承的千年時光。
“制墨最後一道工序是描金,就像給老物件換新衣。”申易鑫説着,將壓製成形的一個個長形墨條交給身邊的孩子,指導他們將金粉填入墨條上的牡丹紋樣裏,一塊塊“鳳穿牡丹”的描金墨就大功告成了。
申易鑫所在的這座老宅是一家主打非遺體驗的主題民宿。“人們來徽州,最想觸摸到鮮活的文化。”黃山市文旅局局長程燕説,黃山市是徽州文化發源地,擁有310處國家級傳統村落、476處省級傳統村落、4100多處歷史建築,千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文旅創新的“破題點”。
2025年3月22日,游客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州古城觀看《徽州府有喜》沉浸式實景演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皓月當空,燈影搖曳,嗩吶聲劃破夜空。位於安徽歙縣徽州古城的徽州府衙內,沉浸式實景演出《徽州府有喜》如約而至。以徽州歷史和民間故事為藍本,依託徽派建築群,讓觀眾隨劇情移步換景,感受古徽州變遷。古城另一端,徽州歷史博物館內,以館藏一級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為起點,觀眾手持通關文牒,體驗古代文人高中進士後的游街盛景。
“這種方式很有代入感,讓游客走進古建和文物背後的故事,將徽州歷史文化鮮活地呈現出來。”浙江游客趙艷蓉稱讚道。
歙縣文物事務中心副主任周虎説,為了豐富游客的沉浸式體驗,當地還挖掘非遺魚燈文化,成立魚燈工坊等非遺實踐基地,開展魚燈舞、魚服秀等體驗項目,打造傳統文化的出圈IP。近年來,當地僅非遺魚燈一項就吸引游客300余萬人次、帶動消費超20億元。
2025年2月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魚燈工坊內,游客(中)在記錄魚燈製作過程。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如今,民宿成非遺傳承地、古建變身文化展演空間、銀發經濟與新安醫學相遇、博物館化作時空劇場……在安徽,越來越多地方通過“體驗+”重構文旅新業態,帶動全省文旅産業迸發新活力。
2025年3月13日,游客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塔川村一家民宿內休閒。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2024年,黟縣兩家特色民宿入選全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帶動當地旅游住宿消費21億元。以黟縣民宿為代表,安徽打造皖美民宿集聚區10個,等級民宿躋身全國第一方陣。2024年,全省吸引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花費同比分別增長7.4%、10.8%。
“科技+”打造文旅新産品
2025年1月19日,小朋友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測科普藝術館參加研學活動。新華社發(胡茜攝)
佩戴AR眼鏡“穿越”至水星地下城,沉浸式觀測“一日雙升”的奇景,全息影像動態還原宇宙大爆炸場景……步入外形如宇宙飛船的安徽首個深空探測科普藝術館,仿若開啟了一場深空漫步之旅,科技與藝術的碰撞讓游客驚嘆“撞見了超乎想象的科學之美”。
深空探測是安徽省着力打造的科創高地之一,我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就落戶合肥。“科裏科氣”這個合肥獨特的城市氣質,正成為合肥涵養城市文化、發展文旅融合的重要依託。
2024年11月,合肥市與深空探測實驗室攜手打造深空探測科普藝術館。“藝術館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也為公眾架起深空探測科普的橋梁。”深空探測實驗室工程師石萌&&,作為合肥“科創科普游”的打卡點,截至今年3月,藝術館已接待超萬人次。
2024年5月18日,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人們參觀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新華社記者周牧攝
瞄準“科技+文旅”,合肥依託人造太陽、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及無人駕駛、載人無人飛行等科技應用新場景等,打造了覆蓋多學科、多領域的科創科普研學旅游基地,開闢了科幻新天地、科技新能源、科普新生態等百餘條主題線路,將科技企業、科研機構、文化景點等串珠成鏈,為游客提供旅游新體驗。
“科技資源正在轉化為文旅動能,也擦亮了科技之城的文旅新名片。”合肥市文旅局局長吳婭娟説。2024年,合肥的科創科普游省外游客佔比由5%提升到17.5%,獲評“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標杆城市”。
當科技筆觸融入文化長卷,徽風皖韻煥發出別樣光彩:
長江之濱,馬鞍山“長江不夜城”景區的千盞綵燈劃破夜幕,裸眼3D技術在江面“復活”沿江城市的地標,全息投影勾勒出長江千年文脈的流動剪影,游客憑欄可觸長江文明的脈絡;
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游客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不夜城”景區游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淮河北岸,阜陽雙清灣水街以光影科技將歐陽修、蘇軾等歷史名人的詩詞畫賦生動呈現,帶給觀眾科技與人文、現代與傳統共織的沉浸式漫步體驗;
廬州城內,安徽博物院《永遠的盛唐》XR沉浸體驗展以大空間追蹤、三維重建技術,高精度再現長安盛景與絲綢輝煌。
科技正在打破體驗邊界,催生文旅新生態。近5年來,安徽共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研發項目6個、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範案例2個。
“紅色+”豐富文旅新場景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霍山縣落兒嶺鎮,寂靜春風掠過草木葳蕤的崖壁,峽谷裏卻突然騰起硝煙,一陣陣激烈的槍炮聲在山谷間回蕩。這是大型實景劇《大別山傳奇》的演出現場。年輕游客白欣語説,置身現場,數十名戰士從山間無畏地衝向敵人時,感覺自己是在歷史中震顫的參與者。
“《大別山傳奇》去年共演出了600多場,吸引游客近90萬人次。”演出項目主辦方六萬情峽景區相關負責人饒先耀介紹,“幾乎每位來景區游玩的游客都會購票觀看。”
2025年3月19日,游客在安徽省霍山縣落兒嶺鎮觀看大型實景劇《大別山傳奇》。新華社記者朱青攝
安徽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紅色文化是徽風皖韻的重要標識。全省共有31個革命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6家單位入選國家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安徽培育文旅支柱産業的又一着力點。
在逼仄的“監獄”裏傳遞密信,在密室機關裏破譯摩爾斯電碼,在繁華“酒樓”裏尋找接頭人……在六安市霍山縣諸佛庵鎮,以紅色革命歷史為背景,由六安市與安徽省當代影視創作研究院合作開發創作的密室游戲《紅夜》,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
“游戲以安徽第一次民團起義諸佛庵起義為背景,重點刻畫革命英雄劉淠西從發動起義、創建黨組織到被捕犧牲的歷程。”項目開發負責人、諸佛庵鎮人大主席符煜介紹,游客可以以革命者身份,在劉家大宅、監獄等場景中完成傳遞密信、破解密碼等任務。
那些曾在歷史書裏匆匆掠過的名字,在一個個游戲環節裏變得鮮活而真實起來。當密室游戲結束後,不少游客都會拿起手機搜索六霍起義,主動去了解、去思考這段歷史。
“這正是紅色文化的生命力。”符煜説。
技術賦能讓歷史“破壁”,互動體驗讓精神“入心”,年輕化表達讓基因“續脈”。
“紅色+”的文旅創新熱潮點燃了地方文旅産業的新引擎,把紅色文旅資源與音樂節、思政課、文體賽事等更多新場景結合起來,為紅色文旅産業注入更多活力。2024年安徽全省紅色旅游市場累計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費同比分別增長7.5%和44.7%。
2024年5月22日,游客在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南溪鎮丁埠村的立夏節起義陳列館參觀。新華社發(范柏文攝)
“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科創文化是安徽文旅融合的優勢資源和抓手。”安徽省文旅廳廳長周明潔認為,當前安徽正依託這些優勢資源,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積極探索“體驗+”模式重構文旅新業態,推進“科技+”實踐打造文旅新産品,創新“紅色+”形式拓展文旅新場景,文旅“新三樣”方興未艾,讓徽風皖韻煥發時代活力,加速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文字記者:楊玉華、劉美子、朱青
視頻記者:周牧
海報設計:劉思錄
統籌:郝靜、孫聞、馬晶、郜新鑫、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