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鵬在家吃飯時,經常被媳婦抱怨:“吃個飯急什麼?弄得一家人都越吃越快。”
曲國鵬覺得委屈,全中隊的官兵吃飯都快。常年都是在保障飛機起降的間隙輪流吃飯,三下五除二解決肚子餓的問題,這是機務兵的職業習慣。
曲國鵬所在的海軍航空大學某機務中隊,是海軍授稱的“航空機務保障模範中隊”。中隊自1954年10月成立以來,轉戰18個軍用機場,成為海軍部隊機務保障的標杆。
70年過去了,如今的機務中隊,65%的官兵是“00後”,平均年齡27歲,最小的只有20歲。新時代的年輕官兵,接續傳承了當年老一輩機務兵的優良作風,成為保障艦載機飛行訓練的堅強基石。
嚴謹細緻,是對機務兵的基本要求。操作手冊上的每一個步驟,必須牢記於心,然後一遍一遍練,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年輕人剛到中隊,都需要經歷一個“磨”性子的過程。“沒想到需要爛熟於心的各種規則那麼多。”戰士王中旺説,在機務中隊,學習任務比上學時還要重,熄燈後的走廊燈下,不知留下多少他和戰友背記手冊的身影。
如今,王中旺已成為中隊的業務骨幹。他説,自己和很多戰友一樣都有了“職業病”,走在柏油路上,看到一粒小石子都要把它撿起來。
近年來,機務中隊的保障任務越來越重。清晨五點多鐘起床,下午五六點收工,幾乎成常態。遇到夜航訓練,他們要一直工作到凌晨,三餐都是在機場裏見縫插針地吃。
那年,團裏改裝某新機型,中隊數十名官兵連續72小時“鉚”在停機坪。“我們的小夥子們都是好樣的,沒一個人喊苦喊累。”中隊長張澤鋒説,炊事班把飯菜送到保障現場,直到放涼了大夥兒也沒空吃。
今年4月,寒潮襲來,連續下了幾場冰雹。每一次冰雹剛停,官兵們就衝到飛機旁,逐一檢查進氣口、機表、座艙蓋等關鍵部位。中尉機械師楊家豪是東南大學畢業的“00後”。來到機務中隊,他已經被暴雨澆透過17次,被冰雹砸過兩回。“每一次他們都衝得很快,恨不得趴在飛機上保護飛機。”30歲的機械技師王傑是楊家豪的師父,以前在中隊幹啥活都得比旁人快一拍,現在卻經常落在徒弟們後面。
“隊伍更年輕、學歷普遍提升,這是時代的進步。”指導員丁佳説,中隊85%的官兵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只要不斷為年輕官兵注入嚴謹細緻的“基因”,年輕人可以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幹。
中隊安全保障的紀錄,在不停地被刷新。機務兵“寧可檢查千次空,不讓一顆螺絲松”的行業標準,也在年輕官兵身上烙下印記。一次,中士航電員甘志洗衣服,憑職業直覺感到洗衣機電流不穩定。他趕緊跑回去拿了一支電筆來測,發現果然洗衣機漏電了。
在機務中隊,電器壞了不用麻煩別人,水龍頭壞了很多人都能修,閱覽室的桌椅板凳自己做。配發的開口扳手在使用中不順手,二級上士宋曄將其裁磨成又薄又短的短柄扳手,用起來更加便捷,拆裝某型裝備效率提高一倍。
一級軍士長楊裕山是中隊最老的軍士,也是中隊的標杆。中隊的日誌上,留下了楊裕山排除的387起故障記錄。許多年輕官兵,包括大隊長在內都是他帶教出來的。“一毫米的誤差,在空中就會放大成生死距離。”這句話,他反復叮嚀了25年。
25年前,楊裕山還是個整理工具都會手忙腳亂的新兵。現在,戰友送他雅號“楊三套”:工作有一套、作風有一套、帶教有一套。在他的工具箱裏,每一把螺絲刀的批頭朝向都保持一致。楊裕山説,只要在機務中隊,永遠都要保持年輕的心態和狀態,精力充沛,鬥志昂揚。為了保持這樣的狀態,只要沒有夜航訓練任務,楊裕山就堅持在營區裏跑步10公里。
比楊裕山小22歲的周欽,在自己的工具包上挂了一個哪吒的挂件,他説,這寓意着擔當、戰鬥和成長。(黎雲 鄧振宇 郭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