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潤之州文脈傳:人文經濟交融互促的溫州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4 09:25: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溫潤之州文脈傳:人文經濟交融互促的溫州實踐

字體:

  甌江潮涌,波瀾壯闊。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溫州憑藉獨具特色的“溫州模式”塑造了鮮明的城市品牌。提及溫州,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奔走四方的企業家,往往是人們首先想到的標誌性形象,即便從未親身到訪,這座城市的獨特活力依然躍然腦海。

  在大眾的印象中,溫州往往以其商貿興盛而聞名,相較於杭紹甬等兄弟城市,其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然而,在這片商業繁華的背後,溫州始終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融合之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既在商海中勇毅前行,亦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傾注了同樣的熱情。

  今天的溫州,正處於加快産業結構轉型、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關鍵階段。回望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的建城史,其發展脈絡始終與源遠流長的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遺珍:見證“海絲”輝煌盛景

  2021年3月,為緩解老城區交通壓力,溫州市在鹿城區望江路下穿工程中,意外發掘出古港遺址。施工人員發現的古石條不僅是碼頭和棧道的遺跡,更是溫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開展文化交流和經濟活動的直接證據。

  文物部門迅速介入,與建設單位協商,最終促成主幹道為文化保護讓路,工程改線。

  隨着考古工作的推進,南宋江岸、元代瓷片堆積帶、宋代沉船等珍貴遺存相繼出土,一座完整宋元港口城市的畫卷徐徐展開。

  自2021年起,朔門古港遺址的考古發掘面積已達8000多平方米,揭示了溫州古城的望江門、奉恩門等水陸城門遺跡,以及多座碼頭、埠頭、棧道、幹欄式建築和房址,並出土了包括大量龍泉瓷、甌窯瓷在內超10噸的瓷片。這些發現不僅展現了溫州港當年的繁榮,更證明了溫州與海外進行頻繁的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

  “新方案不僅保護了珍貴的歷史遺址,還使其與甌江江心嶼上的古塔形成視覺上的呼應,實現了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望江路下穿工程(變更方案)項目部負責人金勝洪&&。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巍高度評價此舉,認為這是新時期考古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

  朔門古港遺址作為國內首個“城市—港口—航標”三位一體的“海絲”遺産,於2023年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支撐點。這一遺址以其獨特的“港城聯動”模式,為全球同類文化遺址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這些豐富的遺跡,勾勒出了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史料記載,當時的溫州港與日本、高麗等國貿易頻繁,外國商船絡繹不絕。溫州不僅是龍泉瓷的主要出口地,也是重要的江海中轉站。

  海上貿易的繁榮,促進了溫州與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為溫州帶來了新的思想和觀念。同時,隨着商業的日益發達,商人階層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對社會地位和認可的追求,推動了以“經世致用”為核心的永嘉學派的誕生。

 根脈:傳承煥發時代活力

  在繁華的溫州城中,海壇山公園以其靜謐之美,守護着這座城市的文化靈魂。沿着蜿蜒的小徑拾級而上,掩映在綠樹之中的永嘉學派館,以其青磚灰瓦的古樸,向世人展示着溫州千年文化的智慧。這座展館不僅是永嘉學派思想的傳承之地,更是溫州“經世致用、義利並舉”精神的象徵,為這座城市的商業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佇立館前,一塊鐫刻着“經世致用”的匾額映入眼簾。永嘉學派因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等溫州籍學者而得名,自南宋崛起,歷經晚清的復興,其思想核心的務實重商與推崇事功,成為溫州精神的文化根基,深刻影響了溫州的商業發展。

  溫州商學院校長李揚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初期,溫州在資源匱乏和政策劣勢的背景下,能夠敢為人先,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其深層動力正是源於永嘉學派“經世致用”的文化傳承。

  這種在求是與求實之間尋求辯證統一的智慧,成為了溫州人不斷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動力。

  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營業執照、中國第一個專業市場、全國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溫州用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生動詮釋了其作為民營經濟重鎮的獨特地位。

  截至2023年,溫州全市的經營主體超過140萬戶,民營企業超過39萬家,為城市提供了90%的就業崗位,12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充分展現了溫州經濟的強勁活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溫州的發展依舊根植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核。2024年8月,歷經一年多籌備的“四千”精神陳列館在樂清市正式開放。這座佔地2300多平方米的展館,陳列着近400件實物,生動再現了溫州企業家“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奮鬥歷程,深刻揭示了溫州民營經濟崛起的精神密碼。

  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指出,永嘉學派的“經世致用”思想和改革開放中孕育的“四千”精神,共同滋養了溫州的企業家精神,激勵着他們不斷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再造:融合用活文化遺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進入新階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溫州在這股創新浪潮中,積極探索文化與商業、旅游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文化遺産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在溫州甌海區的塘河兩岸,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青燈市集,已成為當地文化與商業融合的典範。依託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市集不僅為生活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創意的&&,更打造了一個集東方生活美學之大成的文化集群。

  在2024年春季舉辦的全國生活美學大會上,超過1000個生活美學品牌匯聚於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市場日夜人潮涌動,處處可見文化創意與商業活力交織的景象。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青燈市集發起人張金成認為:“青燈市集以美學為核心驅動力,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旅游産業的繁榮,也為城市的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在風景秀麗的樂清雁蕩山,文化遺産的現代活力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出來。結合億萬年地質奇觀的咖啡館,成為了游客們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在雁蕩山靈峰景區,古洞咖啡巧妙地開設在一個天然洞穴之中。其主理人諸雙雙與合夥人一道,敏銳地捕捉到“文旅+咖啡”這一新型商業模式的巨大潛力,他們充分利用雁蕩山的獨特旅游資源和景區環境,精心打造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空間,並推出石斛咖啡、火山咖啡等特色飲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樂清市雁蕩鎮響嶺頭村的一對“80後”夫妻,更是將自家樓房改造為名為“山李咖啡”的咖啡店。店主林敏敏希望通過咖啡這一現代媒介,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交空間。在雁蕩山鐵定溜溜春日音樂節期間,山李咖啡日售超過200杯,成為游客交流的熱門聚點。

  文化滋養商業,商業反哺文化,溫州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提升了雁蕩山的品牌影響力。樂清市啟動“雁蕩山重振雄風三年行動計劃”,致力於游線重構、生態修復、文化重建、村落重塑、業態重整和IP重塑六大方面,並取得顯著成效。在2023年1至10月,雁蕩山的游客接待量和門票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6.28%和11.65%,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甌塑、甌繡、黃楊木雕、彩石鑲嵌等非遺技藝在創新中傳承;“戲從溫州來”唱響南戲故里的雋永悠揚……溫州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千年商港,幸福溫州”在時代浪潮中煥發新活力,溫州必將在“打造浙江第三極”的新征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新篇章。(記者魏一駿)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