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已“春收”——內蒙古設施農業發展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3 19:06:42
來源:新華網

春耕時節已“春收”——內蒙古設施農業發展觀察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3日電 題:春耕時節已“春收”——內蒙古設施農業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趙澤輝

  眼下,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春耕正忙,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眾多設施農業基地,農民們早已迎來“春收”。

  在位於巴彥淖爾市的內蒙古鮮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溫室大棚裏,農戶們正在採摘剛成熟的博洋香瓜;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渾河灘現代設施農業産業示範園,通過AI決策系統培育的藍莓已挂滿枝頭;在烏蘭察布市豐鎮市的番茄小鎮,一簇簇紅番茄正被採摘入筐……在春耕時節“春收”的景象背後,是內蒙古設施農業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産業升級。

  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介紹,2024年,內蒙古設施農業面積已達261萬畝,有力保障了“菜籃子”“果籃子”和“花籃子”的穩定供應。2025年,全區計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改造提升老舊棚室5.6萬畝。

  內蒙古設施農業通過智能化管理實現綠色高效生産。在鮮農公司的溫室大棚基地,一項特色技術引人注目——二氧化碳氣肥應用。“使用二氧化碳主要是提高農作物的坐果率,同時提高植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降低打農藥的次數。”鮮農公司辦公室主任張璐介紹,每天早上,二氧化碳通過黑色管道釋放到大棚內,達到適宜濃度後停止釋放。這些二氧化碳氣體來源於鄂爾多斯地區工業排放的廢氣回收,實現了變廢為寶。

  這是2025年4月17日拍攝的內蒙古鮮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溫室大棚內景象。新華社記者趙澤輝 攝

  走進渾河灘現代設施農業産業示範園,記者看到一座座排列整齊的智能溫室。溫室內的AI決策系統每天對248個環境傳感器數據進行分析,動態調整光照、溫濕度及營養液配比,為每一株作物“定制”生長環境。園區技術經理嚴令介紹,這種技術讓藍莓等水果從種植到挂果僅需8個月,較傳統方式縮短4個月。

  隨着設施農業的發展,一些地區開始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在距離番茄小鎮不遠的綠康源生態農場,有機瓜果蔬菜成為賣點,民宿小院、兒童游樂場、研學課堂等設施一應俱全。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農民在溫室大棚中修剪瓜秧。新華社記者彭源 攝

  “我們目前已建成標準化溫室大棚165座、高標準智能化溫室3座、春秋大棚36座。”內蒙古綠康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美蘭説,在設施農業建設的基礎上,農場還延伸發展了有機餐飲、休閒民宿和研學基地,從單純的大棚蔬菜種植發展成為綜合性園區。

  2024年,內蒙古設施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研究院成立,着力開展現代設施農業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和技術攻關。同時,全區還建成6個5000萬株以上育苗基地。

  內蒙古農牧廳相關負責人&&,內蒙古正着力構建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現代設施農業格局,計劃到2026年設施農業面積增加到280萬畝以上。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