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2日電 題:古村“球火”引客來
新華社記者田宇、鐘焯
5月1日,廣東肇慶端州區白石村。夜色已濃,荷花池畔圍滿了游客。
19時52分。
燈光漸漸暗下來,一場甩火球表演即將開始。
52歲的表演者李炎緊了緊身上的紅腰帶,闊步走上舞&,點燃舞&兩側的火盆。一會兒,這將成為點燃火球的火種。
肇慶端州是出端硯的地方。端硯石質柔潤、發墨不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村裏許多人世代以此為生。
當地流傳,甩火球起源於北宋年間。當時包拯任端州知府,處理了官員斂取貢硯、欺壓硯工案件。百姓們為表達對包拯的感激,也為慶祝豐收、辟邪驅魔,祈求國泰民安、紅紅火火,興起甩火球的民俗。
火球由乾燥易燃的龍眼葉組成,葉片厚實耐燒,每個大概20斤重。裏面還填充鞭炮,燃燒起來劈啪作響,一公里外都能聽到。
19時56分。
幾名即將登場的年輕演員做著最後的演練。李汝展走上舞&,察看火盆裏火苗的勢頭,又給即將登場的年輕演員做了幾下示範。
今年1月,甩火球入選肇慶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6歲就開始接觸甩火球的李汝展作為代表性傳承人,除了親自上場表演,更多承擔着總指揮、托舉者的角色。
“我們一共有50名演員,最年輕的只有16歲。年輕人沒力氣接不上去了,我就上去。”李汝展是他們堅強的後盾。“我上場已經不緊張了,反倒還有點興奮,很享受這種感覺。”打小練出的童子功,給55歲的他極大的底氣。
20時。
5月1日,肇慶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吳勇強 攝)
表演正式開始。李炎用粗繩拴住龍眼葉球,放到火盆裏引燃。緊接着,只見他紮起馬步,兩隻手一前一後握緊繩索,甩過頭頂,開始旋轉——幾秒之後,火苗迅速壯大,變成火球。
另一側,同&的演員同步動作,兩“球”火呼應着轉起來了。
5月1日,肇慶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劉春林 攝)
在激情的音樂中,歡呼聲、掌聲、尖叫聲、鞭炮聲此起彼伏。
火球在空氣中旋轉好似龍頭,尾焰又像龍身。雙膀奮力甩動,一條熾熱的金光閃閃的長龍圍着李炎周身奔涌遨游。
漆黑的夜空裏,燃盡的龍眼葉逐漸從枝條上分離,在火光的映襯下化為金紅色的羽毛,漫天飛舞,環抱在李炎周圍。
這一刻,好似身處銀河,繁星閃耀。
5月1日,肇慶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新華社記者 田宇 攝
15圈左右,一個20斤的火球就燃盡了。短短一分鐘,控制甩動速度、力量收放自如、不懼火焰高溫,對演員而言都是考驗。
掌聲雷動中,李炎走下舞&,輪到年輕演員上場了。
整場表演,李汝展始終站在舞&旁的高&上,聚精會神注視着舞&上的一切。“別着急!慢慢來!”對年輕演員,他大聲提示着動作要領,但更多還是寬慰和鼓勵。
甩火球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汝展(右)注視着年輕演員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田宇 攝
20時15分。
表演結束,全場掌聲雷鳴。
這次“五一”假期,甩火球表演作為“中國硯都·嶺南雅集”端硯文化嘉年華的一大看點,連演5晚,每晚演3次,每次15分鐘左右。一天要甩大概30個火球。
從英國來的游客托尼讚不絕口:“表演好極了!白天我嘗試了下,很沉、很熱,但很有趣!他們都太強壯了。”
夜晚氣溫27℃。每名演員下場後都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甩起來有慣性和風的阻力,20斤的球能有30斤的感覺。加上火會把周圍的氧氣消耗掉,會覺得有點缺氧。”李炎坦言,現在用力的時候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説着,他望向了身後的演員小夥子們。
“今天晚上我也帶孫子來了,他今年7歲,要讓他好好感受一下,以後也傳承下去。”李汝展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