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1日電 題:伊春:除了林海還是林海的綠城
新華社記者強勇、徐凱鑫、董寶森
400萬公頃的大森林連綿如浪,四面八方以綠色擁抱這座城市。
在森林掩映下,層嶺疊翠,鳥鳴幽幽。蜿蜒百餘裏的烏帶公路,把人們帶往興安林海腹地——“中國林都”黑龍江省伊春市。
這是位於伊春市的小興安嶺雲海景觀(2018年8月8日攝)。新華社發
若從高空俯瞰,很難探尋到伊春的蹤跡。因為伊春所轄縣區呈“S”形散落於小興安嶺各處,且皆為綠色,令人難以分辨城在何方、市在何處。
多年前的伐木號子早已沉寂,五營國家森林公園成為紅松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上百年樹齡的紅松隨處可見,一人環抱也只能擁住樹體的一小半。
2024年7月11日,游客乘坐電瓶車在伊春市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當地管護人員説,伊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接近市域總面積的一半,森林蓄積量年均凈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多。
風送來樹木的香氣,走在城市街頭,呼吸起來有“洗肺”般的清爽。
2021年,伊春所轄10個縣(市區)全部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全域每立方厘米有上萬個負氧離子的含量,讓人深呼吸間深深沉醉。
在伊春森工集團林下經濟種苗繁育基地,工作人員查看嫁接紅松苗的生長情況(2024年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83.8%的森林覆蓋率加上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林,賦予了伊春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少游客讚嘆:“到了伊春,空氣是清甜的,呼吸是順暢的,就連睡覺都格外得香……”
醉人的環境,還喚回不少森林裏的動物。
游客在位於伊春市豐林縣的五營國家森林公園內游玩(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數月前,攝影愛好者就在伊春拍攝到,一群被視為生態環境“晴雨表”、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在河面嬉戲。從建區前不足10隻,到目前種群數量達200余只,近些年來,伊春市大箐山縣碧水中華秋沙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人工築巢、監測救護等多項措施,護佑這些珍稀野生動物重返家園。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伊春東南角,群山環抱間,是金山鹿苑的梅花鹿棲息地。涓涓細流從溝谷間流過,三五成群的游人與小鹿嬉戲合影、隨鹿群席地而坐。
游客在伊春市美江木藝展覽館內欣賞木拼畫(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就連五營國家森林公園裏的花狸棒子和游人也十分熟絡。漫步林間,只要一捧瓜子,便能讓這些小傢伙在身邊翻轉雀躍,逗得游人忍俊不禁。
伊春人守住了大自然的草木,這片森林也慷慨地賦予城市以生機和活力。
2023年9月27日,工人在伊春西站施工現場建設作業。當日,伊春西站正式封頂。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馬永順紀念館外景(2024年3月15日攝)。馬永順紀念館是以林業英雄馬永順命名的紀念館,位於黑龍江伊春森工鐵力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馬永順林場分公司施業區內,館內藏品數千件,被確立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伊春森工集團森林防火指揮調度中心,森防與安全監督部工作人員監看防火情況(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3月10日拍攝的伊春市森林博物館內的植物標本。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3月11日拍攝的伊春森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的樺樹汁産品。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位於伊春市的黑龍江北貨郎森林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包裝黑木耳(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3月10日在伊春市美江木藝有限責任公司加工車間拍攝的木藝作品。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2024年7月11日拍攝的興安國家森林公園房車營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