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五色糯米飯:伴隨廣西“三月三”的歲月留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30 13:10:40
來源:新華網

文旅新探|五色糯米飯:伴隨廣西“三月三”的歲月留香

字體:

  新華社南寧3月30日電 題:五色糯米飯:伴隨廣西“三月三”的歲月留香

  新華社記者黃凱瑩、鄒雨沁

  春日的廣西,草木蔥蘢,百花爭艷。臨近“三月三”,五色糯米飯會出現在廣西眾多家庭的餐桌上,拜山祭祖、趕歌圩、節日歡慶中總能看到它的身影。廣西地方志《武緣縣圖經》這樣記載:“三月三日,取楓葉泡汁染飯為黑色,即青精飯也。”

  鍋蓋一揭,只見米粒軟糯清透,色澤鮮艷,撲鼻的糯香裏還摻着絲絲藥草清香。黑、紅、黃、紫、白,圓木桶裏裝着的糯米飯像一個被精心切分的五色蛋糕,每一塊都有着獨一份的顏色,對應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這是我們的‘春日限定’美食,純天然無添加。”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學生潘彥欣説。在她的童年記憶中,五色糯米飯是家中過節必備。潘彥欣説:“有的菜市場會將用作染色的植物放在顯眼處售賣,家人把材料買回家,淘米、浸泡、染色、蒸煮,給全家人做上一大份五色糯米飯。”

  孩子們在廣西南寧市民族大道東段小學品嘗五色糯米飯等傳統美食。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道看似尋常的家常美味,其製作技藝在廣西傳承已久。2010年,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被列入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五色糯米飯的顏色來自天然植物。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紅華介紹,除了糯米原來的白色之外,黑、紅、紫、黃四色源自楓葉、紅藍草、紫番藤、密蒙花或梔子果等植物。各色植物原料分別搗碎泡成汁水,浸泡糯米染色,再隔布或籠來蒸熟。

  “農曆三月三恰好是染色植物生長最好的時節,我們在這個時間做五色糯米飯是代代相傳的一種習俗,就像中秋吃月餅、春節吃年糕一樣。”潘紅華説。

  圖為五色糯米飯和其製作原料。(受訪者供圖)

  潘紅華的家鄉南寧市武鳴區有着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壯族人口占86.6%,是壯民族集聚地和發源地之一。武鳴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和糯稻。早在距今一萬六千多年前,武鳴地區的先民就開始了稻作實踐。

  武鳴豐富的稻作文化孕育出了特色美食。“陸斡香米譽城鄉,金鳳天邊尋來種,引水造田布洛陀,心中稻神人人頌……”在以香米産業聞名的武鳴陸斡鎮忠黨村,鄉親們用山歌唱響了壯族“稻神”傳説的歌謠。

  村民梁靜賢端出五色糯米飯接待游客,她説道:“我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製作這款美食,祈求來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在廣西南寧市明秀東路一處建設工地,工作人員在分享美食。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來自吉林的游客朱琳琳第一次品嘗五色糯米飯,入口前就被鮮艷的色彩吸引了,她依次嘗了不同顏色,接着又將各色糯米飯拌勻。“怎樣都好吃!我們要跟村民買材料回到東北自己做來吃。”她説。

  隨着“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融入文旅脈動的“三月三”招牌也在廣西越打越響。作為待客“重頭戲”的五色糯米飯,成為廣西“三月三”文旅活動中的一大特色,向各地游客推介與分享。

  廣西“三月三”期間,當游人從木桶中舀起那團溫熱的糯米飯,看到的不僅是祖先的智慧結晶,更是一口傳承的味道——就像楓葉年復一年染色新米,傳統總能在每個春天找到重生的方式。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