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3月21日電 題:花甲“讀書郎”——遼寧“銀發”開學季掃描
新華社記者白涌泉、王瑩
還未到6點,60多歲的大連市民王紅軍就早早起床,為外孫子準備早飯,把他送到學校後,王紅軍匆忙坐上公交,趕往大連市沙河口區星海老年大學。早上8點半,換上太極服的王紅軍走進教室,和同學們一起學練楊式24式簡化太極拳。
進入3月,各地老年大學迎來開學季。與小朋友們一樣,花甲“讀書郎”也忙碌了起來。
步入沙河口區星海老年大學,教學樓裏傳來的歌聲、朗誦聲、器樂聲,聲聲入耳。走進教學樓,記者看到樓道地面進行了防滑處理等適老化改造,墻上加裝了無障礙扶手。在一樓的聲樂教室,28位老人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訓練氣息音準和咬字歸韻。
3月20日,老人們在大連沙河口區星海老年大學繪畫班學習繪畫。新華社記者 白涌泉 攝
人氣旺——這是記者連日來走訪多所老年大學時的最大感受。“2025年春季學期的班級已達到104個,從周一至周六,所有教室都排得滿滿當當。”沙河口區星海老年大學校長王徵説。
遼寧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深的省份。來自遼寧省民政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瀋陽、大連、撫順等多個地市60歲以上人口占比均超過30%。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多項政策舉措,不斷加大老年精神文化需求供給,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教育和精神文化需求。
採取公辦民營辦學方式的沙河口區星海老年大學,就是遼寧省近年來着力提升老年教育品質的一項有益探索。作為重點民生工程,這所老年大學2016年開課以來,已累計培養學員過萬人次。“政府免費提供場地,降低老年大學運營成本,學校自費採購大量樂器等教學用具,課程類別非常豐富,教師團隊也很專業。”沙河口區民政局局長李輝説。
走進瀋陽老年大學舞蹈教室,20余位學員在優美的音樂中排練舞蹈《燈火裏的中國》。只看背影,記者很難想象這些體態輕盈的學員竟大多是近70歲的老年人。“我們熱愛舞蹈,跳舞能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更好,我們班裏有同學已經堅持了10年。”瀋陽老年大學舞蹈課教師曹琴説。
3月4日,老人們在瀋陽老年大學教室裏練習舞蹈。新華社記者 白涌泉 攝
“辦好老年大學是時代所需。”瀋陽老年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滕宇説,從近年來老年大學的發展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他們渴望尋找群體和組織,滿足自身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記者走訪了解到,當前,為緩解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各地也在探索開辦“新老年大學”。例如,將老年大學下沉至社區,讓老年人走出“家門”即可步入“校門”。“引入更多社會力量,豐富老年教育供給是更好滿足老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瀋陽市於洪區民政局局長隋冬霞説。
這是3月4日拍攝的瀋陽市於洪區一社區老年大學的學生作品展示墻。 新華社記者 白涌泉 攝
“父母退休後,他們願意去老年大學‘上學’,我感到既驚訝又開心。在家門口就近上老年大學,他們可以找到興趣相投的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也有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北京工作的瀋陽人劉紅鵬説。
“新銀發潮”滾滾來襲,豐富老年人生活,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成的老年教育備受關注。 “在老年人口比例持續增加的背景下,‘一座難求’‘課程秒光’乃至‘老年人不想畢業’的現象,既清晰地反映着‘銀發族’對於精神文化生活的巨大需求,也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深層潛力。”瀋陽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趙睿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