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應該是什麼樣子?
有人在科技裏描繪想象
有人在現實中尋找答案
這是雄安新區雄安門(2024年3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這裡
藏着燕趙大地的千年風霜
這裡
地上、地下、雲端
正在“疊加”一座“未來之城”
雄安
2025年2月26日拍攝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和“京帆”屋蓋。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24年5月21日,在雄安新區雄安站樞紐片區的中國能建“能建·新能源生態城”項目展示區內,游客通過球形大屏了解園區概況。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聽,這是未來的脈搏
數字城市在雲端生長
每一串數據都是未來的種子
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這是中國星網雄安總部辦公樓(2024年9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聽,這是未來的對話
“聰明的路”與“智能的車”對話
“幹活的機器人”與“上班的機器狗”同行
每一個場景都激蕩創新的力量
在這片土地上孕育時代的夢想
這是一台應用了梅卡曼德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工業級3D相機和具身智能大腦的機械手臂。受訪者供圖。
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邵天蘭告訴記者,“我只要跟它簡單地對話,它就能完成任務。”
一台足式巡檢機器人在雄安新區雄東電纜隧道巡檢電纜線路。受訪者供圖。
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運維檢修中心輸電運檢工魏子人介紹,這款機器狗集成了可見光、紅外、拾音、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等多種功能,不僅極大減輕了人員巡檢負擔,還提升了巡檢精度。
中電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展示容東片區數字道路運營系統(2024年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招商部幹部陳春宇説,在他來到雄安新區一年多的時間裏,他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澎湃活力。“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強,總有一些新的體驗讓我耳目一新。”陳春宇説。
2024年3月29日,無人駕駛智能網聯巴士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道路上行駛。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聽,這是未來的絮語
白洋淀碧波蕩漾,千年秀林鬱鬱蔥蔥
建築曬“日光浴”能發電
“無廢城市”的大樓會“呼吸”
每一片綠色都印刻着一座城與自然的共舞
在這片土地上繪就詩意的長卷
2024年11月7日拍攝的雄安新區悅容公園與雄安商務服務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落飛麟攝)
2024年11月7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千年秀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落飛麟攝)
國網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所屬雄安分公司運營總監徐慧明&&,通過零碳園區的設計和建設,可以逐步降到零碳的目標。
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屋頂的光伏發電設備(2024年3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雄安不是對過去的否定
而是對未來的承諾
它承載着千年的文化基因
又孕育着嶄新的城市文明
這是雄安新區南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024年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雄安容和悅容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校園農場”裏收穫小麥(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遇見雄安,預見未來
每一塊磚瓦
都在訴説着一個關於未來的故事
每一寸土地
都在見證着一個時代的跨越
這是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2024年3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何莉
記者:曲瀾娟、龔璟璐
配音:胡函博
視覺設計: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