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12日電(記者叢佳鑫)農曆正月十四太陽落山後,山東省煙&市黃渤海新區古現街道的漁民們來到海邊,將手中的漁燈點亮,放入大海。
“這是漁燈節的一項重要儀式,漁民送漁燈,表達對大海的感謝和敬畏,祈願安全回家、魚蝦滿倉。”從海上“退休”8年的老船長初名禹説。
漁燈節是流傳於煙&地區的一個傳統節日,是從元宵節分化出來的節日,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以前漁民坐木船出海,船是露天的,幾個人擠在船上,四面朝水一面朝天。遇到下雨天,剛吃幾口麵條,雨就下滿了鍋……”當地老漁民告訴記者,海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他們的願望就是安全回家。因此,祭海求平安的漁燈節在漁民心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慶祝活動比過年還要隆重。
隨着科技進步,出海的風險大大減少,但慶祝漁燈節的許多習俗仍然保留至今。每年漁燈節,當地漁民會提前好幾天準備。“除了祭海、祭船的東西,漁民們還要準備豐盛的午宴。漁燈節的午宴都是流水席,只要有座位就可以進去吃。來的客人越多,説明日子過得越好。”初名禹説,“還要準備漁燈,有的村民把蘿蔔掏空再倒入蠟油、插上捻子,有的漁民用木頭雕刻或用紙折成漁燈。”
當地慶祝漁燈節的特色展演活動。新華社發(肖水蓮 攝)
白天的慶祝活動也十分精彩。花車開道,13支巡游隊伍、500余位演員,在震天鑼鼓聲中,舞出了熱鬧和喜氣。禾美秧歌隊隊長劉航源説,隊伍裏年齡最大的成員已經70歲了,活力不減當年,“俺們秧歌隊不僅要扭出新時代漁民的精氣神,更要把老一輩留下來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在漁燈大集上,煙&&學的學生們現場製作展示漁燈。“我們希望用這種方式讓漁燈節活躍在青年中,讓更多人看到漁燈節的生命力。”煙&&學學生張子淵説。
山後初家村的一個漁民家庭帶着孩子慶祝漁燈節。新華社記者 叢佳鑫 攝
漁燈節依舊,漁民的生活卻總有新變化。近年來,當地漁民開始嘗試“觸網”吃“新魚”:有人通過網絡直播展示漁船靠岸、漁獲上岸銷售的場景,順勢帶貨;有人建立微信群,在網上銷售生鮮水産和初加工産品;還有人開發文創産品,開網店銷售漁燈工藝品……
大季家街道山後初家村漁民劉明興今年還要繼續出海,他在自家的兩條漁船貼上了吉祥的對聯。“漁船大桅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貼‘二將軍開路先鋒’,船頭和船尾要貼專屬對聯,橫批分別是‘海不揚波’和‘順風相送’。”劉明興説。
劉明興在自家漁船貼上了吉祥的對聯。新華社記者 叢佳鑫 攝
漁燈節慶祝形式不斷變化,但它的精神內核卻沒有變:漁燈節寄託着人們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照亮着一代代漁民的“闖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