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傳承了3000年的節日 古都裏的非遺年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2/11 17:58:26
來源: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丨傳承了3000年的節日 古都裏的非遺年景

字體:

  新華網北京2月11日電(趙文涵)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鄭州以一場極具特色的嶄新年景,將千年商都的歷史底蘊與現代節慶的活力交織成章。商都遺址博物院、鄭州文廟與城隍廟,三座文化地標以非遺為紐帶,為這座古都繪就了一幅“可觸、可感、可傳承”的年味畫卷。

彩拓:太平有象(新華網 趙文涵 攝)

  商都遺址博物院:千年文脈的非遺新生

  踏入商都遺址博物院,濃郁的年味與商代文明的氣息撲面而來。為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博物院特別策劃“商亳五味福千年”新春特展,以年畫、彩拓、剪紙、木雕、泥塑五大非遺門類,詮釋“新年味、文化味、幸福味、吉祥味、家鄉味”的深意。展廳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任鶴林創作的木版年畫“天乙”“武丁”的斑斕色彩與大國工匠李仁清彩拓“太平有象”的古樸紋理交相輝映,游客們駐足聆聽講解,孩子們則圍在泥塑展&前,用指尖感受黃河泥土的溫度。一位父親感慨:“這些非遺不僅是技藝,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密碼。”

木版年畫:天乙與武丁(新華網 趙文涵 攝)

  博物院的節日活動更添互動趣味。非遺傳承人現場教授剪紙,剪刀翻飛間,“金蛇獻瑞”的圖案躍然紙上;布藝拼貼工作坊裏,游客將五彩布料編織成“金蛇獻瑞”挂毯,傳統符號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火花。大年初二,豫劇武生化身“門神”穿越而來,賜福游客;初三,鄭州愛樂樂團的音樂家們傾情演奏讓逛館觀展時的喜悅感翻倍;初四的立春手繪海報活動,則讓年輕人以商代文物為靈感,繪製屬於自己的新春宣言。博物院甚至成為入境游的“中國年”打卡地,隨處可見外國游客身着漢服寫春聯、拓年畫,在商王像前留下驚嘆與笑容。

  鄭州文廟:儒韻雅集裏的非遺薪火

  紅墻綠瓦的鄭州文廟,在春節化身為非遺的活態展館。前廣場上,蛋雕、面塑、吹糖人等二十項非遺攤位一字排開,糖畫師傅手腕輕抖,金蛇盤繞的糖絲引得孩童歡呼;面塑匠人指尖揉捏,麵糰頃刻化作靈動的生肖蛇,連外國游客也忍不住讚嘆:“這是真‘手藝’!”。

糖畫:祥蛇(新華網 趙文涵 攝)

  大成殿前,撞鐘祈福的隊伍蜿蜒如龍。鐘聲悠揚,穿越千年文脈,寄託着“國泰民安”的樸素祈願。“商都儒韻·非遺雅集”匯聚鳥蟲篆刻的細膩、葫蘆烙畫的煙火氣,與文廟的禮樂之韻渾然一體。身着漢服的年輕人流連於“禮遇孔子”打卡點,手持六藝體驗券研習射箭、投壺,古禮與新趣在此交融。頃刻間,非遺不再是櫥窗裏的標本,而是呼吸着的文化生命——它在一碗胡辣湯的熱氣裏,在糖人凝固的甜蜜中,更在代代相傳的禮儀和記憶裏。

  鄭州城隍廟:民俗煙火中的非遺傳承

  春節期間的城隍廟,是市井煙火與非遺技藝的狂歡。廟會上,剪紙藝人以紅紙裁出“福滿乾坤”,年畫攤位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墨香與游客的笑語交融。“新春許願”活動吸引眾人提筆,將心願繫於千年古槐,許願卡上的字跡或稚嫩或蒼勁,卻同樣飽含對未來的期許。

  鑼鼓聲中,舞獅隊伍騰躍翻飛,非遺戲法、川劇變臉等表演輪番登場,驚喜不斷,喝彩連連;高蹺隊伍蜿蜒穿行,“社火芯子”凌空而立,彩衣翩躚。這些扎根民間的非遺表演和手藝,將廟會化作流動的舞&,歷史與當下在此共舞。長輩牽着孫輩游走其間,手中的“泥咕咕”成為傳承的見證——手藝有了溫度,傳統走進了生活。

金魚花燈(新華網 趙文涵 攝)

  非遺年味裏的文化自信

  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作為歲首新年,春節至少走過了3000多年的歷程。古老而漫長的農耕文明賦予我們祖先對大自然節律和季候的敏感,春節處於秋收之後的冬末時節,起源於古人的豐收祭祀活動,因此也被稱為“年”——本意指農作物的豐收,其核心是除舊迎新。這是一個崇高的文化節日,也是歷代中國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祈願和追求。2025年的鄭州春節,非遺不再是歷史的迴響,而是躍動於當下的文化脈搏。商都遺址博物院的展覽、文廟的雅集、城隍廟的廟會,共同編織出一張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的意義,正在於此——讓春節從“我們的節日”昇華為“世界的遺産”,也讓世界看見,中國傳統節慶如何在古老磚瓦間,生長出永恒的生命力。

  當最後一盞元宵花燈在明清始建的城隍廟檐角點亮,非遺的年味已悄然融入現代城市的肌理。未來的春節,必將在這樣的傳承與創新中,尋找到新的力量,展現新的年景。

【糾錯】 【責任編輯:唐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