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在勞務輸出集中地阜陽,看春運“三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9 17:04:46
來源: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丨在勞務輸出集中地阜陽,看春運“三變”

字體:

  新華社合肥2月9日電 題:在勞務輸出集中地阜陽,看春運“三變”

  新華社記者戴威、何曦悅、胡銳

  農曆正月十二,清晨六點。阜陽西站站前廣場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滿。

  安徽阜陽這座勞務輸出大市,迎來一年一度的春運“大考”。數不清的旅客,帶着對新一年的希望,出發遠行。

  這一天,記者來到阜陽西站,與行色匆匆的旅客、堅守崗位的鐵路工作人員一起,感受春運中悄然發生的三種變化。

  旅客在阜陽西站排隊檢票乘車。(張續亮 攝)

  ——客流流向越發多元。

  離發車還有半小時,準備前往合肥務工的孫祥帶着行李趕到了車站。

  “前幾年,我們同鄉大多在浙江、江蘇務工。這兩年,省內也有許多就業機會,不少人選擇留在本省工作。”孫祥説,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會工作,他的新年願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掙點錢”。

  穆書雯是當日車站值班站長。今年是她在工作崗位上經歷的第15個春運。對阜陽這個人口大市的春運變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陽春運客流經歷了從最初向珠三角流動,到長三角、杭甬地區的多點開花,再到近年來省內客流佔比提升的變化。”穆書雯認為,這些變化的背後,折射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運”和春節旅行同樣讓客流流向發生改變。穆書雯説,以往人們的單向過年如今變成了雙向奔赴,春運途中,有在外務工的人們回鄉探親,也有不少人“反向過節”,選擇去大城市和在那裏工作的孩子過年。

  ——設施、服務越發完善。

  2019年,高鐵阜陽西站啟用,阜陽鐵路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曾幾何時,春運最高峰時,阜陽站站前廣場上有超過一萬名等待進站的旅客。為了讓旅客們不在寒風中等候,站前廣場搭建了不同顏色的臨時候車大棚,分別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廣州三個方向。

  “那時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裏找個落腳地都難。大包小包擠在一起,孩子的哭鬧聲、大人的交談聲,亂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憶道。

  如今,刷證進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縮短了旅客的候車時間。隨着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2024年,阜陽站的“候車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

  阜陽西站值班站長穆書雯(前右)為旅客答疑解惑。(張續亮 攝)

  除了硬體設施的改善,鐵路服務也在持續升級。

  “以前坐火車回家,車廂裏空氣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來腰酸背痛。現在坐高鐵,不僅速度快,可調節座椅舒適多了。” 旅客趙女士説。

  從擁擠嘈雜的綠皮車到整潔舒適的高鐵車廂,從擁擠的候車室到寬敞的候車大廳……種種細節的變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印記,也有鐵路人的不懈付出。

  “過去坐火車,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就怕衞生間環境差。”車站工作人員劉娟説,現在他們白天進行動態保潔,每晚還會開展深度清潔,不僅要保證衞生間乾淨整潔,連座椅都要仔細刷洗。

  ——旅客行囊越發輕便。

  在穆書雯看來,如果把春運變遷看作一部時代紀錄片,旅客行囊的變化便是其中最直觀的影像。

  “2010年,我剛工作那會兒,春運的列車就像一個被塞得滿滿當當的倉庫,車廂過道裏、座位下,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穆書雯説,那些在外務工的旅客,經常要拖着裝滿被褥衣物的包裹,在擁擠的車廂裏,艱難地挪動着,只為找到自己的座位。

  “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叔的蛇皮袋底部開了線,裏面的衣物‘嘩啦’一下散落一地,他又着急又尷尬,周圍的乘客紛紛幫忙,七手八腳地幫他把東西撿起,又重新塞回袋子裏。”穆書雯瞇起眼睛,仿佛回到了那個場景。

  如今,人們離家的行囊越來越輕。走進候車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輕便時尚的行李箱。

  “現在網購都很方便,絕大多數東西都能從網上買到。今年,我只從家裏帶了一些母親做的臘肉。”在候車大廳,即將前往蘇州務工的劉子飛説,“帶上它出門,心裏踏實,因為有家的味道。”

  儘管行囊變得輕便,可那份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一如從前。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