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5 10:38:5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

字體:

  “夏記者上島過年啦?”剛過小年,我搭上飛往三沙市永興島的專屬航班,機上大多都是在三沙工作的“熟面孔”,再次相見仍然親切。

  與以往不同,他們身旁多了妻兒、丈夫或者父母。親人們手裏拎着各式年貨、家鄉特産以及精心準備的過年禮物,媽媽把孩子打扮得像個年畫娃娃,不知道的一定以為是在外工作的返鄉大軍。

  1月25日,三沙市永樂工委書記王少雄和工委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們正在等候下船。組圖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夏天 攝

  可他們返的“鄉”是哪?

  “在那美麗富饒的西沙島上,是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汗水灑滿座座島嶼,古老的家鄉繁榮興旺……”飛機上播放的《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給出了答案。

  從海口美蘭機場飛行大約1個小時,等到窗外的世界澄凈得只剩下白雲、藍天和碧海時,飛機廣播裏傳來“歡迎來到美麗的西沙群島”。隨後,飛機穩穩降落在三沙永興機場。

  艙門打開的瞬間,比烈日更熾熱的,是早已等在到達出口的殷切目光。“爸爸!”一個小女孩率先跑出去,身穿軍裝的爸爸一把抱起女兒又親又笑。

  1月25日,三沙市永樂工委職工曾德豪帶着女兒乘船前往永樂群島。

  無論天涯海角,有家人的地方就有期盼。近年來,隨着島上飛機船舶等交通運輸能力的飛速提升,三沙多措並舉鼓勵家屬上島探親過節。儘管大海阻隔,親人卻不再遙遠。

  1月25日一大早,我坐上前往永樂群島的“中國漁政310船”。3個多小時後,船靠泊在琛航島碼頭。還得換乘衝鋒舟,花半小時才能到達我此行的目的地——晉卿島。

  從海南島至永興島,再往西南70余公里,輾轉400余公里海路,在陸地上一腳油門的距離,在海上足足花去26個小時。

  晉卿島雖然是三沙市西沙區永樂工委管委會所在地,實則地處西沙最為艱苦的偏遠島礁地區。

  1月28日, 三沙市永樂工委管委會所在地晉卿島。

  當知道女兒彭琳報考此地工作時,彭華和妻子在網站上焦慮地檢索瀏覽相關信息。有沒有地方住?有沒有淡水喝?颱風來了怎麼辦?許多疑問令他們憂心忡忡。

  “從永興島到晉卿島一路走來,島上設施很完備,很漂亮,出乎我的意料。”直到這次上島親眼所見,彭華才放下心來。

  大船換小船,小船換小艇,小艇換電瓶車。“來來來,坐滿了走!把箱子拿完啊!看好小朋友!”一路上,永樂工委書記王少雄“小家大家一起顧”,忙前忙後,輾轉顛簸“蹚”過了這場“海上春運”。

  “今年你們都不回老家過年嗎?”我問。

  1月24日,在永興島上,人們一起散步享受團圓時刻。

  “一年200多天都在島上,三沙差不多是第二故鄉了。”永樂工委幹部金雲説,這次他也帶着父母來島上過年。

  衝鋒舟靠近礁盤時,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從藏青綢緞似的深海,過渡到清澈見底的玻璃淺海,銀白沙灘環繞的這顆綠寶石就是晉卿島。

  1月24日,三沙市幹部職工家屬在永興島海邊看海。

  島上植被繁茂,海鳥流連忘返,海浪與沙灘蕩漾出人類依戀大海的美好情緒。當望見紅色燈籠點綴在海灘邊的樹叢中,我恍惚間突然意識到,先民早已在這片海上仙境世代居住。

  1月28日拍攝的晉卿島一處海岸,樹枝挂上紅燈籠迎接新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設置南海郡,海南漁民乘風踏浪2000多年,世代在這片“祖宗海”裏收穫大自然的饋贈。

  在晉卿漁民社區,我見到了漁民王向程及上島陪他過年的妻子和一雙兒女。他今年38歲,老家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門鎮,從小和父輩出海捕魚的成長經歷塑造了他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漁民形象。還在少年時期,他就跟隨洋流和魚群,遍訪了南海幾乎所有的礁盤和海域。

  1月28日,晉卿島上的幹部職工和漁民們共享團圓年夜飯。

  2009年,王向程開始和父親定居在晉卿島。“那會條件很差,從海南島搭漁船來島上,有時候去問附近的船要一點淡水和吃食,島上每家湊點油來發電,供每晚開兩小時燈。”他説。

  “你們互相認識嗎?”我問。

  “漁民在海上就是一家人了,尤其都是潭門的,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幫忙,現在也是。”王向程説。

  1月28日拍攝的晉卿島兄弟公廟。

  “出海就是兄弟。”我在島上找到了這份情感&&的來源之一、他們共同的信仰——兄弟公。晉卿島的兄弟公廟在西南角沙灘上,“最早只是一個用珊瑚石搭的&子,不到膝蓋高。”王向程比劃着,後來經過修繕才蓋起一座簡單的廟宇。

  祭“兄弟公”的習俗源於明代。傳説當時有108位潭門漁民前往南海捕魚,不幸途中遭遇颱風全部遇難。為懷念他們,潭門人便在海邊建廟致祭,此舉最後成為風俗傳播到海南全島和南海諸島。

  62歲的鴨公島漁民李獻鵬告訴我,祭“兄弟公”是為了保祐漁民平安,也是祭奠葬身大海的遇難者,所以,兄弟廟也被稱作“孤魂廟”。“先輩們在南海每到一個島,都會搭建一座兄弟廟,來時和走時都要祭拜一番。”

 1月28日除夕這天,漁民在晉卿島兄弟公廟祭拜。

  除夕這天早晨,島上的漁民們一同到兄弟公廟擺上貢品。一沓草紙,拭凈案&。點上香燭兩支、供香一把。香案上整齊擺上四隻煮好的雞、三挂煮熟的豬肉、七碗米飯、兩瓶白酒帶五個酒杯、四盤水果。

  祭拜時,漁民先逐一斟酒,再點燃五支供香,虔誠地拜上三拜,轉身向天地再拜上三拜。取三支香插在案&的香爐上,另外兩支一左一右插在廟門兩邊,供奉門神。

  沒有富麗堂皇的廟宇、繁文縟節的儀式,沒有神靈神像,這樣的“拜公”質樸而又莊重。一陣鞭炮響過,濃煙在海風中散成一縷一縷的祈禱和祝願,飄向大海深處。

  1月28日除夕晚上,晉卿島的人們一同放煙花守歲。

  南海春早,琼崖海棠已長出了新枝椏,臨海而望的兄弟公廟坐朝大海,承載平安、迎接希望。

  鮮有人知,在琛航島上,沉睡着18名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犧牲的烈士。1974年1月19日,已是臘月二十七。“今年我準備休假回家過年。”24歲的郭玉東剛寄回家書,告知在山東濟南老家的母親和弟弟,卻突然接到戰鬥命令。

  郭玉東是389艦的代理給養員,戰鬥中,炮彈重創軍艦彈倉,他也因此身受重傷。海水從彈洞涌入船艙,軍艦面臨沉沒和爆炸的危險。郭玉東沒有逃離,而是強忍傷痛,脫下軍裝堵住漏洞,並用身體死死頂住漏口,直至生命最後一刻。戰友們發現他的時候,他早已停止呼吸,但僵硬的身體仍撲在彈洞上,保持着堵漏的姿勢,“海上黃繼光”由此而來。

  經此一役,永樂群島核心區永樂環礁從此穩固,西沙再無戰端。

  遙望琛航島,不禁感懷。每到除夕,人們會給家裏過世的親人祭拜“送亮”。我向琛航島上的朋友詢問,“近期你們會去島上烈士陵園掃墓嗎?可否幫忙替烈士家屬們去看看他們的家人?”

  “應該的,我們節日紀念都會去!請他們放心!會照顧好的!我們不會忘記!”朋友立刻回復。

  海是家鄉,浪是歸音。幾句簡單的話語既告慰英魂,遙寄哀思,也讓後輩深感前行的力量。

  5年前我第一次登上永興島,曾在朋友圈寫下“南海已經是比故鄉更令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對我來説,這個“鄉”即心之所向,心靈的故鄉。

  北島老漁民黃宏波在琼海養老,卻時刻思念著西沙北島。北島被譽為“海龜搖籃”,北島社區主任黃程如今接替年邁的父親黃宏波,繼續守護海島,履行着和海龜的約定,“我老爸最掛念北島,總想回來看看。”每次發現海龜上岸産卵,他總是第一時間告訴老父親。

  患難與共、攜手並進的居所,是為“家”,擁有共同的記憶和情感的地方,是為“鄉”。大海分割了陸地,而人和情感又如潮水將孤島連接。

  1月28日除夕夜的晉卿島,父母帶着孩子一同放煙花守歲。

  新春細柳,滄波可望。中國最南端地級市已發生巨變,幾代軍警民接續奉獻和守護的身影在淚眼中更加醒目,我合上採訪本,眺望海浪翻涌,尤見抗風桐迎風挺立。

  耳畔再度響起,西沙,我可愛的家鄉……(記者 夏天)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