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張驍)凌晨5點,北京夜幕未褪、呵氣成霜。城市尚在熟睡,東大橋公交場站卻已點亮。北京公交集團通學368路駕駛員果長義提前到崗,打掃車廂、檢查車況、調好溫度,等待乘客的到來。
12月16日,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公交場站,果長義在檢查車況。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6點55分,果長義駕車準點停靠在太平莊公交站,乘務員徐潔趕忙張羅孩子們上車暖暖。車輛在一路歡聲笑語間到達呼家樓中心小學。
通學車試點初期,跟車的老師、家長不少,現在則放心讓孩子獨立乘車。家長的信任和囑託激勵果長義把車開得更穩更好:“上了您的車,孩子就等於到校了,我們家長相信您!”
12月16日,北京市朝陽區太平莊公交站,乘務員徐潔(後)引導小朋友上車就座。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通學車——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新事物,解決了困擾雙職工家庭的老問題:“開車太堵,騎車冬天冷夏天熱,坐公交不順道,上學容易遲到!”北京早晚交通流量大,家長工作節奏快,孩子們需要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通學交通工具;校園周邊停車難、堵車煩、秩序亂,久而久之形成了難解的“大城市病”。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23年,這件“大城小事”成為主題教育北京市委常委會集體調研課題。市領導帶隊走學校、聽需求、問意見、踏線路,教委、交通委、交管多部門形成合力,綜合施策。
當年9月,應需而生的通學車試點運行,隨後持續拓線闊面、提質提效。北京市交通委數據顯示,目前累計開通通學公交線302條,日均運送乘客2.3萬人次,萬千學生以“手遞手”“零換乘”方式安全到校。
12月16日,學生們乘坐通學車前往呼家樓中心小學。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作為北京公交“新成員”,愈發活躍的“通字頭”公交車,成為北京地面公交改革的生動注腳。
通游——從前門大街搭乘倣古“鐺鐺車”造型的觀光巴士,1小時光影轉換間,乘客品美食、感京韻,將中軸線美景盡收眼底;通醫——建國門地鐵站外,迷你“小黃蜂”巴士準時等候,將就醫乘客平穩、安全送達首兒所……
中軸線上的“鐺鐺車”途經前門城樓。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受軌道交通、共享經濟、私家車等多樣化出行方式影響,不少城市公交企業經歷“寒冬”。北京公交則持續謀新求變,以調研為基礎、以數據為依託、以需求為導向,定制化豐富出行供給,創造性推出服務産品,蹚出了轉型新路。
“特大城市交通綜合治理、行業改革發展往往沒有可以照搬的現成經驗。但只要我們堅持想群眾所想、解群眾所盼,就能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北京市交通委地面公交運營管理處處長趙震説,2025年,北京地面公交將繼續用“新”服務群眾美好出行路,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持續貢獻“交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