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2月14日電 題:楊樹底下新家暖
新華社記者於力
再見周洪營的時候,他已經搬進新家一個多月了,“記者同志,這回你可得好好寫寫我的新家。”13日下午,迎着寒風,早早就在家門口等着的周洪營眼睛笑成了一道縫。
10月1日國慶節,記者就在這裡親眼看到周洪營渴望的眼神,那些天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工地上看看房子“長多高了”。
周洪營現在的家在楊樹底下村八壟地遷址新村,東南相依影布山,山間有五塊擁有美麗傳説的巨型奇石,西北有一條蜿蜒清澈的南溝河。
今年8月,葫蘆島市建昌縣遭遇特大暴雨引發洪災,黑山科鄉楊樹底下村受災最重,為了讓47戶房屋受損嚴重的村民趕在冬天到來之前住上新房,當地政府在八壟地統一規劃選址建設新房。
圖為楊樹底下村新建成的八壟地遷址新村,左側八壟地9號就是村民周洪營的新家。新華社記者於力 攝
負責施工的是葫蘆島市城建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時任施工現場副總指揮的胡永剛介紹説,從9月7日開工,僅僅42天就建完主體工程。“11月4日,這裡舉行集中入住儀式,確保受災群眾能夠溫暖過冬。”
走近周洪營的家,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屋裏,照到潔白的地磚上,屋內一片明亮,暖意融融。“這裡外面最低溫度零下10多度,在家裏一點也沒感覺冷。”周洪營手摸炕頭説,“早晨燒的炕,現在還燙手呢。”黑山科鄉鄉長張航介紹説,遼西的冬季風硬、氣候寒冷,施工單位採用新型裝飾材料,在增加外墻厚度的同時,也增加美觀度。“連窗戶的玻璃都是雙層的。”
胡永剛介紹説,遷址新村設計具有中國傳統鄉村文化建築風格,庭院、景觀、排水一應俱全,具備發展鄉村民宿的條件。
走出周洪營家,來到八壟地1號吳桂付家。聽説記者來,這個退伍老軍人特意穿上一身乾淨的老式軍裝。妻子於保勤説:“俺們老兩口是第一個搬進來的,搬家那天,什麼也不用拿,就帶了把掃帚,新家裏面什麼都有啊,炕蓆、被褥、鍋碗瓢盆都是新的。”
圖為楊樹底下村村民吳桂付、於保勤在自己的新家。新華社記者於力 攝
村婦聯主席李春蓮告訴記者,這次吳桂付家要的是10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有建房補貼,因為水災,他們家被納入返貧監測戶還有額外補助,加上房屋保險,老兩口只需要掏1萬多元就住上了這個大房子。”
在廚房,李春蓮指着冰箱説,政府還協調社會各方面支持,為每戶人家免費提供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燃氣灶、電飯煲“五件套”。
吳桂付、於保勤的家正對着的就是新建的文化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由基座和鐵藝造型組成的地標,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炫目。
鐵藝造型體現中國傳統民居木門、窗欞元素,內嵌剪紙造型“喜鵲迎春圖”和“福字圖”,通體顏色為中國紅。
“我們楊樹底下村的村民生活也會更加紅紅火火。”李春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