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鳥歸來——北京河湖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07 15:31:13
來源:新華網

水清岸綠鳥歸來——北京河湖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田晨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鴻雁繁衍安家,白天鵝連續多年越冬棲息,“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驚艷亮相”……在北京東南部,北京市南水北調地下供水環路重要組成部分——亦莊調節池,近年來成了備受鳥類喜愛的棲息地。這讓負責亦莊調節池水環境保護工作的王艷十分高興。

  王艷是北京市南水北調環線管理處運行管理科高級工程師,在她看來,小動物們的“認可”代表着亦莊調節池水質優良、環境宜居。“自亦莊調節池建成以來,我們的水質指標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不僅為下游水廠提供優質的水源,極大改善了北京城市東南部地區水資源條件,還為小動物們提供了一處棲息地,為北京添加了一處靚麗的風景線。”

在北京亦莊調節池拍攝的黑天鵝。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畔。隨着候鳥遷徙季的到來,位於北京市西南側的永定河滯洪水庫迎來了亞洲漠地林鶯、游隼、黑翅鳶等數十種珍稀鳥類。這在北京愛鳥群體中掀起了一股“觀鳥熱潮”,北京市民劉玲就是其中一位。據她介紹,過去觀鳥愛好者們都得驅車去遠郊的山林才能拍到喜歡的鳥類,如今在家門口的河湖邊就能與它們“不期而遇”。

  “這兩年永定河裏的水多了,生態環境也好了起來。我們一家人周末有空就愛來轉轉,在河邊遛彎經常能看到各種鳥類。”劉玲今年特意升級了相機設備,希望能留下更多水鳥翩躚的美景。

密雲水庫水生態所技術人員在鳥島上觀測鳥類繁育情況(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據了解,在遷徙期間,大多數候鳥無法連續完成長距離飛行,需要在中途停留,依賴一系列優質濕地進行休息和覓食,積聚充足能量以完成下一階段旅程。而北京地區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是候鳥遷徙通道上一個重要節點。

  但歷史上,隨着城市規模擴張、人口激增,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北京一度出現河道斷流、井泉乾涸、地面沉降等水生態環境退化的情況,河湖中鮮少能見到鳥類的蹤影。“那時的河道裏除了沙地就是荒草,除了麻雀幾乎見不到任何鳥類。”長期從事河道管理保護工作的郭東江説。

  2014年底,“南水”奔涌入京,久旱的北京終於迎來了“解渴之水”。北京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為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北京確立了“節、喝、存、補”的用水原則,在確保自來水廠“喝飽水”“喝好水”的前提下,向密雲、懷柔、大寧等大中型水庫存蓄南水北調水源。同時,北京通過多水源、多流域聯合調度實施生態補水,適時加大地下水源回補力度,逐漸補充了多年來由於缺水導致地下水源超採的歷史欠賬……

2024年3月,北京密雲水庫向下游的潮河河道補水。新華社發

  野生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和“監考官”,它們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改善。近年來的北京,大大小小的河流恢復生機,老百姓家門口重現水清岸綠的美景,南來北往的鳥類也“用腳投票”,再度將北京的河湖列為路途中的“歇腳地”和“加油站”。

在北京故宮西北角樓拍攝的日出。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023年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顯示,2023年度,全市共監測到浮游植物402種、浮游動物444種、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245種、水生植物85種、魚類73種。最新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4)》中收錄的陸生野生動物已達到612種,其中鳥類519種,較10年前增加近百種。

  “這些年可以説是從‘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到‘水清岸綠、水鳥翩躚’。我們相信,隨着北京水資源狀況的持續改善和水務部門修復、保護水生態的持續努力,北京的水生態健康水平將不斷提升,我們也將迎來更多河湖生靈。”北京市水文總站水質水生態實驗室主任劉波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