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時代新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25 10:19: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內蒙古通遼: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時代新歌

字體: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同各項工作有機融合、統籌推進,確保這條工作主線有形、有感、有效落到北疆大地上。

  在文化建設中,通遼市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着眼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凝聚人心,用中華文化這個強大精神紐帶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那達慕風情園的戈壁魂皮雕藝術工作室,皮雕藝術家嘎瓦正埋頭在一張張皮革中,雕刻刀在他手裏嫻熟地游走。他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促進鄉村振興有效結合,不斷挖掘地方特色傳統手工藝,培養了大量各民族手藝人,拓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能力和渠道,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通遼市不斷擦亮“西遼河文明”這張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金色名片”,積極參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彙編·內蒙古卷》編纂工作,完成“科爾沁史詩”整理。大力實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與中國社科院合作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通遼基地,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通遼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建民族理論政策人才庫,挖掘闡釋西遼河文化蘊含的共同體內涵。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增進團結的基礎。通遼市在經濟建設中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使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成為凝心聚力的進程。

  晨光初露,牛羊的叫聲喚醒沉睡的村莊。生活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毛都嘎查的張偉健早起查看棚圈裏的牛羊,發現一隻牛犢狀態異常。她急忙掏出手機,打開當地政府研發的“牛管家”App,進入“AI疾病診斷”一欄點擊選擇生病牛犢的相應症狀。很快,手機屏幕上就出現診斷結果、治療方案以及預防措施。

  “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養牛,真沒想到有一天給牛看病變得如此簡單。”張偉健説。她家牛圈中的科技元素越來越多,養牛過程中的配種、防疫、交易等環節均可在手機App上操作和管理。近年來,通遼市持續提升農牧業科技支撐與創新能力,推動鄉村産業發展。

  在社會建設中,通遼市挖掘各民族“互嵌”發展內涵,在優化管理服務上下功夫,與興安盟、呼倫貝爾、齊齊哈爾、白城等地簽署跨區域協作協議,深化信息共享、服務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時,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群眾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結美滿姻緣。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個多元化的社區——碧桂園社區,這裡居住着漢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7個民族的4819戶、11561位居民。近年來,碧桂園社區以“同心永築團結果,共治共享石榴園”為主品牌,全力打造“石榴籽家園”主陣地,構建了“互嵌式”社區,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樣本。(記者勿日汗)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