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立冬後為何仍有颱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15 16:43:44
來源:新華網

新聞分析:立冬後為何仍有颱風?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立冬後為何仍有颱風?

  新華社記者黃垚

  已經立冬,但大家時不時還能看到氣象部門發布颱風預警,日前甚至出現“三台共舞”。進入冬季還有颱風是否正常?近期颱風活躍有何原因?

  在大家印象中,颱風似乎是夏季“特産”。但事實上,一年四季都會有颱風生成,立冬後還出現颱風也是正常現象。

  統計顯示,登陸我國的颱風最早在4月,最晚在12月,其中7月至9月是生成颱風個數最多、也是颱風登陸最頻繁的時段。而9月至11月期間形成的颱風被稱為秋颱風。秋颱風和夏颱風在生成數量上雖基本持平,但登陸我國的秋颱風明顯比夏颱風少。

  中央氣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呂心艷介紹,從1993年至2023年統計數據看,平均每年11月份有2.5個颱風生成。但今年立冬後,從11月9日至12日短短4天內就有3個颱風相繼生成,且生成源地明顯偏西,比較靠近我國華南沿海,和常年平均相比較為異常。

  專家分析,出現這種情況與大尺度環流密切相關。“近期西風帶氣流比較平直,北方冷空氣偏弱,造成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明顯偏強,位置也明顯偏西偏北。”呂心艷説,南半球雖然已經進入春季,但冷空氣仍比較活躍,來自南半球的強氣流與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的偏東氣流匯合,非常有利於颱風生成。

  同時,菲律賓以東洋面異常偏暖,為颱風活動提供了足夠的能量。颱風移動路徑方面,在異常副熱帶高壓系統影響下,颱風不斷向西偏北方向移動,逐漸靠近我國華南沿海。

  中央氣象&15日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預計今年第25號颱風“天兔”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繼續向北偏西方向移動,15日夜間開始逐漸轉向北偏東方向移動,並向台灣島南部沿海靠近,也有可能在台灣島西南部海面轉向西偏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

  受“天兔”影響,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福建北部沿海、台灣南部和東北部沿海將有6至8級大風,陣風8至10級,其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可達9至11級,陣風12至13級。降水方面,浙江東南部、台灣島南部將有大到暴雨,其中台灣島東南部局地有大暴雨(100至220毫米)。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