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鳳堰梯田迎來“收穫季”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4 09:53:55
來源:新華網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鳳堰梯田迎來“收穫季”

字體:

  新華社西安9月14日電 題: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鳳堰梯田迎來“收穫季”

  新華社記者邵瑞

  眼下,陜西漢陰鳳堰梯田迎來收穫季。從秦嶺南麓的高山一直向下,綿延十余公里直至漢江河畔,層疊錯落的梯田上隨處可見農民割稻、打稻的忙碌景象。

  收穫時節鳳堰梯田景色(9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頗具氣勢的豐收圖景,為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村民楊秋紅的農家樂帶來一車又一車的游客。“不少熟客這幾天過來,一方面是因為景色壯麗,另一方面是因為能吃上新米,就着我們本地特色的洋火姜炒肉、酸辣茴香小魚,很‘下飯’。一些人吃完還會帶一些新米回去,一斤能賣到5塊錢。”楊秋紅説。

  與以往不同,最近不少客人向楊秋紅打聽古溝渠和堰塘怎麼走,想要一探究竟。還有一些社交&&上的粉絲發私信祝賀楊秋紅,稱讚鳳堰梯田入選了“世界遺産”,鼓勵她繼續好好拍短視頻宣傳家鄉。

  今年9月3日,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公布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陜西漢陰鳳堰梯田入選其中。由此,這處集秦巴山區秀麗自然風光、古老農耕智慧、傳統民俗風情於一體的古梯田群落成功“破圈”,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漢陰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歷朝歷代的先民順山地之勢,辛勤開墾修建梯田;至清代,由湖廣吳氏移民大規模續建梯田。經過不斷修復和擴大,如今鳳堰梯田灌區總面積已達5.12萬畝,涉及漢陰縣漩渦、漢陽、雙河口3鎮。

  據了解,鳳堰梯田三面環山,漢江幹流流經此處。漢江上升水汽被山頂茂密的森林收集儲存,形成多條溪流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人們開挖出錯綜交織的溝渠與堰塘,承接溪流泉水,通過重力實現逐級自流灌溉,並兼具儲蓄水源和分流泄洪作用,形成了完整的灌溉體系。

  除了傳承使用至今的灌溉系統,鳳堰梯田還擁有多處歷史文化遺存,如馮家堡子、吳家花屋等古建宅院,擂鼓&、黃龍廟等宗教設施,以及以農事和地方文化為背景的節慶、方言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9月6日,游客在鳳堰梯田一處古建宅院吳家花屋內游覽。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漢陰縣縣長陳永樂告訴記者,為保護利用好鳳堰梯田,讓陳列在大地上的文物能夠以“活態”的方式呈現,更好地展示當地文化,並通過旅游産業來帶動當地發展和群眾增收,縣上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和推進相關工作。

  “漢陰縣不但成立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還聯合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對文物遺存、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等的保護制定系列措施,並加強對鳳堰梯田風貌進行管控。在糧食和産業方面,發展稻油輪作、富硒大米,確保梯田應種盡種,實現‘春天油菜花海,夏天水田插秧,秋天稻穀飄香’的‘大地美圖’景象,並通過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和豐富旅游業態,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陳永樂説。

  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鳳堰梯田旅游産業漸成氣候。目前梯田年接待游客約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億元,同時帶動村民通過多种經營方式增收致富。

  楊秋紅所在的堰坪村,已經辦起12家農家樂和1家精品民宿。依託農家樂和民宿進行銷售,糧油産品賣出了好價,竹筍、香椿等本地特色農産品也成了游客心中的“香餑餑”。

  除了繼續經營農家樂,自嘲“有村姑氣質”的楊秋紅,還成為了游客的嚮導兼“模特”。她時常穿着田園風格的服飾,帶領愛拍照的客人穿梭在鳳堰梯田各處“打卡點”裏;農家樂房間的墻上,客人寄來的以她為主角的寫真照也越挂越多。

  “一想到家鄉是‘世界級’的遺産,我們村民就是它‘活化’的一部分,我就格外自豪,想要帶着游客觀梯田、看堰渠、游古建築,融入我們的生活勞作之中,讓大家親身感受這裡的民俗文化風情。”楊秋紅説。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