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返鄉大學生為牧區發展注入新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4 21:10:57
來源:新華社

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返鄉大學生為牧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字體:

  “我專門研製了一種針對牛的飼草料配方,提升了營養價值。”站在飼料槽旁的敖木希勒一邊説一邊抓起草料聞了聞,以了解草料的發酵情況。

  7月16日,敖木希勒在給肉牛投放草料。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今年31歲的敖木希勒,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胡舒蘇木舒圖嘎查。2018年,他留學歸國,回到家鄉探索精細化養殖新路。“那時我家草場退化、肉牛品質低等問題突出,我想改進牧場的養殖方式,逐步由過去粗放型養殖升級到精細化養殖。”敖木希勒説。

  養殖方式的轉變促進敖木希勒家草場生態向好。敖木希勒介紹,他家經營近4000畝草場,畜群以肉牛為主,有60多頭基礎母牛,“通過精細化養殖,牲畜數量和結構得到調整,解決了過度放牧的問題。這幾年我家草場內草的種類增加,草的長勢變好。”

  7月16日拍攝的敖木希勒家的肉牛。新華社記者連振 攝

  為提升肉牛品質,敖木希勒2019年引進西門塔爾肉牛品種,到外地學習肉牛冷配技術,想方設法提高肉牛産犢質量。敖木希勒説,精細化養殖講求質量高而非數量多,自家的肉牛數量雖有所減少,但肉牛品質明顯提升。

  “敖木希勒的牧場已成為旗裏畜牧産業的示範點,我們經常組織牧民去他家學習交流。在敖木希勒牽頭下,10多戶牧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致力發展現代畜牧業。”西烏珠穆沁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阿拉騰哈達説,當地通過良種種牛補貼、打造養殖小區等措施,積極引導牧民主動轉變生産方式。

  在西烏珠穆沁旗,不少像敖木希勒這樣的返鄉大學生投身牧區建設。同樣作為返鄉大學生,朝格巴達拉呼的故事有點“潮”。

  7月17日,朝格巴達拉呼準備利用無人機確認肉牛在草場上的位置。新華社記者李志鵬 攝

  無人機查看肉牛分佈位置、視頻監控肉牛覓食情況……今年37歲的朝格巴達拉呼的放牧方式科技范十足。

  朝格巴達拉呼畢業於呼倫貝爾學院,是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額日和圖敖包嘎查牧民,現養殖50多頭基礎母牛、100多只羊和50多匹馬。“和父輩傳統放牧方式相比,科技設備幫我減少勞動量,提高放牧效率。”他説。

  走進朝格巴達拉呼的家,咖啡機、游戲機等電器彰顯着現代氣息。他説,有了咖啡機,他和妻子薩仁同嘎不出門就能品嘗到現磨的香醇咖啡。閒暇時,他還會玩幾把足球游戲,給放牧生活增添樂趣。

 7月17日,朝格巴達拉呼(左)給妻子薩仁同嘎拍攝短視頻。新華社記者李志鵬 攝

  去年以來,運營短視頻賬號成為朝格巴達拉呼新的工作內容。“我們夫妻倆以短視頻形式展現草原美景、民俗風情。”朝格巴達拉呼説,借助短視頻&&,還能在線上銷售奶食品,拓寬增收渠道。

  敖木希勒和朝格巴達拉呼是西烏珠穆沁草原上返鄉大學生群體的縮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返回牧區成為“新牧人”,為牧區發展注入新活力。西烏珠穆沁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郭德彪介紹,近年來,當地開展大學生返鄉創業行動,推出子女入學、創業辦企等支持政策,讓返鄉大學生留得下、幹得好。

  “青年人是牧區牧業發展的希望,願更多返鄉大學生充分發揮各自才能,為建設美麗草原作出更多貢獻。”郭德彪説。(記者李志鵬、連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