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南京市曉莊小學文濬校區的王小樹(化名)成為了一名二年級學生。開學報到時,老師和同學們熱情地歡迎小樹,小樹則像往常一樣,面帶微笑、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渾身散發着自信。
王小樹是南京義務教育學段千余名在校孤獨症兒童中的一員,也是南京融合教育優質發展的實例。作為中國公辦特殊教育的發源地,南京不斷完善布局合理、種類齊全、普職特融通的特殊教育體系,努力讓每個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擁有適合的發展路徑。
人們常説“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普特融合教育帶來的搖動與喚醒,正在發生。
“大笨蛋”上學了
在曉莊小學文濬校區,王小樹是一個名人。去年,小樹走進這所學校大門,成為一名普通的小學生。“我做好了被‘退貨’的準備,沒想到他能適應得這麼好。”小樹的媽媽徐靜説。
小樹7歲的時候,同齡孩子已經要上二年級了,媽媽意識到上學的問題不能再拖了,但心裏很忐忑。果然,從小學報到的第一天,“崩潰”就開始了。
第一天,小樹自己爬到2樓,找到了一(4)班的教室。但進入教室後,光是不能脫鞋這件事,他就很抓狂。早上走得匆忙,徐靜忘了給自己準備午餐,學校特別關照,讓她去食堂打一份成人餐,隨班和小樹一起吃飯。哪知道,徐靜前腳走,小樹又出了教室……
第二天,坐在前排的小朋友,就開始自發地照顧小樹,幫他打水;課間,看到小樹靠在走廊的欄杆上,還會特意守護他。
第三天,僅一個上午,小樹已經哭鬧好幾次,很多問題行為一併出現了。
第四天,到了中午,實在沒辦法,徐靜只好帶着小樹騎“小電驢”回家,調整一下。
第五天,小樹終於有些適應了。當天,來自棲霞區特殊教育學校教科室主任李月月給一、二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名為《我們都不一樣》的啟蒙課……
這些點點滴滴,都被陪讀的徐靜記錄了下來,發布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王小樹是個大笨蛋”上。
“上天虧欠你的,總會補償給你。”徐靜調侃自己,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30歲了每天陪着小樹上幼兒園、上小學,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彌補了童年遺憾。也因為她充滿愛意、事無巨細的記錄,小樹的賬號在網上擁有了十多萬粉絲。
在徐靜看來,小樹可能是自閉症孩子中最“普通”的一個。不是極致聰明,也不算暴躁易怒,突出特點是運動量特別大。“其實像他這樣的孩子是最不容易被重視的,既然大家注意到他了,那我多發一些小樹的視頻,能讓多少人看到是多少吧。”
在每個視頻結尾,徐靜都會帶上一句“希望阿樹早日回到地球”,這是她的自我鼓勵,“如果這些孩子都是從星星來的,那我希望小樹也可以早點回到地球上”。
班裏來了特殊孩子
班裏多了個特殊的小朋友,其他孩子們會嘲笑他嗎?會幫助他嗎?老師會喜歡他,還是會忽視他?
提起入學第一個月的“混亂”,班主任張永晶記憶猶新。上下課鈴聲、眼保健操的音樂、廣播體操的音樂、早讀課的集體朗讀聲,都令小樹坐立不安,他會捂耳朵、拍桌子、咬衣服,甚至衝出教室。
度過了“危機四伏”的適應期,小樹變了不少,同學們的變化也不小。徐靜提到了一件讓她印象很深的小事:有一天,小樹上廁所十多分鐘都不出來,她猜測小樹在洗手&玩水。如果她在門口喊,可以把小樹喊出來,但她希望小樹能夠自覺遵守規則,而不是一直依賴她發出指令。於是,她找來了一個小男孩,讓他去把小樹揪出來。結果,小男孩從中找到了成就感,起初只有他發現小樹玩水會把他揪出來,漸漸地,很多男孩子願意來做這件事情。
班主任也注意到一個男孩。這個孩子成績不好,學習上有一些不自信。每次看到他幫助小樹,張老師都會狠狠表揚他,一次兩次之後,她發現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陽光、愛笑。“現在他在班上人緣特別好,運動成績好,學習也從三四十分進步到了八十多分。”張老師説。
同伴們對於小樹來説到底意味着什麼?有時候,小樹對大人們的指令充耳不聞,卻會配合同學們。比如教拼音時,語文老師一遍遍讀,要求小樹跟讀,但小樹就是不肯開口。這個時候,小朋友們一邊喊他名字,一邊教他發音,他就開口了。發現這個規律之後,老師們也會刻意“利用”同學,帶動小樹一起學。
去年放完寒假回來,一年級下學期的王小樹“存在感”明顯降低。他可以長時間地聽課、靜坐,不吵不鬧;即便聽到令他焦躁的聲音,他也會從過去捂着耳朵跑出去,變成捂着耳朵待在人群中;課堂上老師提問“開火車”也從不繞過小樹,他雖然慢一點點,但耐心等一等就會回答,甚至偶爾還會主動舉手答題……
遇見小樹的時候,張永晶已經是一名教齡8年的成熟教師了。“別看我是個大人,但我也有成長。”張老師説。過去,她對自己的孩子耐心也不多,急躁起來恨不得打她手心。當她越來越多地去觀察和傾聽孩子們的變化,了解到特殊教育的現實,無論對自己孩子還是對學生都有了更加包容的心態。
悅納與成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孤獨症患者約1000萬,其中兒童約200萬。隨着國家對特殊教育日益重視,各地建立起一批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隨班就讀規模和資源不斷擴大,適用對象也從肢體殘障兒童擴大到了更多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
然而,“進入”並不等於“融入”。在教育專家看來,融合教育最難的部分,就是讓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真正“融起來”。
“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特殊孩子就應該去特殊學校。”徐靜説,自閉症的診斷是為了讓家長早重視早干預,並不是為了被區別對待。事實證明,即便是小樹這樣中度自閉症兒童,也能在與同學們的相處中收穫友誼,感受快樂。
棲霞區特殊教育學校教科室主任李月月説,國內外研究都表明,融合教育不僅惠及特殊兒童一方,對其他孩子成長的益處也是遠超想象的。從小理解差異、懂得包容,長大以後也將擁有更大視野、更大胸懷。
張永晶最近常常想起她教過一個小姑娘,剛入學的時候聰明伶俐,疲於奔命在各大培訓機構,甚至周末也只有兩小時休息。嚴苛的母親總是盯着她做作業,動輒訓斥,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整個人都沒有了光彩。反觀小樹,從一個捂着耳朵逃離人群的孩子,到現在能夠坐在教室中跟同齡人一起學習、成長。“每個孩子都是花,要精心養育,枯萎與綻放的奧秘都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張永晶説。
記者調研了解到,小樹與“樹林”的故事並非孤例。近年來,南京抓住建設首批“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的契機,不斷完善“布局合理、種類齊全、普職特融通”的特殊教育體系,在全省率先實現15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市區全覆蓋,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所有街(鎮)學前、小學、初中學段全覆蓋,職業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區域全覆蓋。
南京市教育局負責人&&,將繼續在完善機制、師資培訓、教科研引領、課程建設等方面發力,讓每一個特需兒童擁有適合的發展路徑,蓄勢前行,擁抱未來。
開學了,孩子們重新回到校園。走進曉莊小學文濬校區的大門,就能看見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校門外,“同行”兩個大字分外醒目。 (記者蔣芳 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