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再訪野豬殿——見證大山教育的青春擔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08 17:47:11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再訪野豬殿——見證大山教育的青春擔當

字體:

  今年,因為教師,我又一次去了野豬殿;今天,還是因為教師,我再次提起野豬殿。在這裡,我曾經看到山區師資力量的青黃不接;在這裡,我又看到了大山裏的青春擔當。

  野豬殿的全稱,是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2016年3月22日,我第一次來到這個位於都龐嶺余脈莽莽群山中的山村,採訪40年如一日堅守大山講&的野豬殿小學老師李祖清。

  這是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無人機照片,2024年3月27日攝)。

  李祖清生長在野豬殿村,19歲起在這片大山裏教書。1981年,他在一次家訪歸途中被毒蛇咬傷右腳,落下殘疾。此後,他戴上假肢,回到講&上,憑着一條健全的腿幾乎走遍了野豬殿村每一個教學點,年復一年守護着大山孩子的求學夢。

  2016年3月22日,我採訪時,李祖清老師已經61歲。由於暫時沒有新老師願意到此教書,他接受返聘,重返講&。每天,他戴着一邊已經裂開的老花鏡,站在講&上授課,一如過去兢兢業業的40年。

  李祖清的愛人趙德花在家門前幫他穿戴假肢(2016年3月22日攝)。

  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在給孩子們上課(2016年3月22日攝)。

  當時,野豬殿小學有兩位老師,另一位是周運雄老師,也是這所學校的校長。由於李祖清老師右腿不便,到鄉政府所在地領取學生營養餐食材的擔子全部落在周運雄肩上。

  2016年3月23日,一夜大雨,天還沒有大亮,周運雄就騎上摩托車到25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領取學生營養餐食材,然後再趕回學校給學生上課。由於山路顛簸,他到學校卸下物品時,裝在紙箱裏的雞蛋被震壞了不少。由於雞蛋按學生人數發放,為了讓學生能足量吃上營養餐,周運雄便用自家雞蛋來補充。當時,周運雄已經58歲,為了學生的營養餐,他每週至少要跑一個來回,風雨無阻。

  周運雄在途中停車查看雞蛋被震壞的情況(2016年3月23日攝)。

  拼版照片:周運雄老師(右三)和學生邊烤火邊煮雞蛋(上圖),周運雄騎摩托車載着學生營養餐趕回學校(下圖)(2016年3月23日攝)。

  2016年,我去了3次野豬殿,在敬佩老教師們無私奉獻的同時,也為鄉村教師人才後繼問題感到憂慮。今年3月27日,我又去了野豬殿,曾經的擔憂有了新希望——當年退休重返講&的“單腿教師”李祖清有了接班人。

  接班人是1998年出生的趙艷老師。生長在野豬殿的趙艷,小學曾就讀於野豬殿小學,李祖清是她的老師。2020年,趙艷懷揣大學畢業證書,回到她曾經放飛夢想的校園,像李祖清當年教她一樣,向大山裏的孩子們傳道授業。

  拼版照片:在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給學生上課(上圖,2016年3月22日攝);趙艷給學生上課(下圖,2024年3月27日攝)。

  拼版照片:在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在課堂上輔導學生功課(上圖,2016年3月22日攝);趙艷在課堂上輔導學生功課(下圖,2024年3月27日攝)。

  這次野豬殿之行,我還見到了“85後”教師李清東。2021年9月,大學本科畢業的李清東來到野豬殿小學,成為一名老師。他家在距學校約50公里的灌陽縣觀音閣鄉,路途較遠,平時住在學校裏,周末和節假日才回家。與2016年相比,我看到了大山教育的新活力、新希望。

  拼版照片:這是2012年至今記者拍攝的廣西20個縣130多所大山學校270名老師的肖像。

  2012年至今,我走進廣西20多個縣130多所大山學校,用7萬多張照片陸續記錄了300多名老師的工作與生活。令人欣慰的是,12年間,我不但見證了老教師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講&,還看到了越來越多“80後”“90後”老師走進大山,奉獻青春的力量。

  生長在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的賴丁來,2011年來到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小寨村。2012年,這名1985年出生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通過考試成為龍脊鎮小寨希望小學老師,至今仍然堅守在講&上。

  拼版照片: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小寨村小寨希望小學的賴丁來在備課(上圖),賴丁來給學生上課(下圖)(2014年3月13日攝)。

  1988年出生的藍巧春,大學畢業後曾在南寧工作。聽到家鄉招聘教師後,她趕緊報名考試,到大山裏的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琴棋小學當老師。由於有學生寄宿學校,她每天除了給學生上課,還要給他們做飯,照顧起居。

  1989年出生的盧秀芬,大學畢業後曾在一所醫院工作。2018年,她選擇到距縣城3個多小時車程的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更范教學點當老師。由於離家遙遠,除了小長假,盧秀芬都住在學校裏,每天給學生上課,為他們做營養午餐。

  拼版照片: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琴棋小學的藍巧春幫一名學生脫鞋準備睡午覺(上圖),藍巧春課間輔導學生功課(下圖)(2017年8月31日攝)。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更范教學點,盧秀芬在給學生上課(2019年6月5日攝)。

  “這個問題能理解嗎?”“還有不明白的嗎?”“很好,很好!”……楊彩港老師站在講&上,一道題接着一道題給學生講解。

  這是今年6月20日我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布功教學點採訪時,這裡唯一的老師楊彩港給學生上課的情景。1997年出生的楊彩港,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獨峒鎮大山裏當老師。

  布功教學點距離縣城1個多小時車程。我到訪時,廣西正遭受強降雨襲擊。楊彩港開着車,在被暴雨沖刷得坑洼不平的路上艱難前行,平時一個多小時的路程,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等她把車開到教學點停下,大家都説這是輛“車堅強”。

  楊彩港家住三江縣城,她的孩子還很小,這樣的路她每天要走一個來回。早上,她從縣城開着“車堅強”到教學點給學生上課,放學後又驅車回家,風雨無阻。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布功教學點,楊彩港在給學生上課(2024年6月20日攝)。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布功教學點,楊彩港在和學生打乒乓球(2024年6月20日攝)。

  楊彩港(前)開車前往教學點的路上(2024年6月20日攝)。

  野豬殿小學的趙艷也有一輛“車堅強”,那是一輛電動自行車。每天早上,她從3公里外的家裏,騎着這輛“車堅強”沿着彎彎的山路,穿越樹林,穿過村莊,到學校給學生上課,放學了又騎車回家,只為了這片大山的瑯瑯書聲。

  拼版照片:在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李祖清午間放學後走在回家路上(上圖,2016年3月22日攝);趙艷午間放學後騎車回家(下圖,2024年3月27日攝)。

  “自己淋過雨,所以想幫別人撐傘。”

  這是趙艷返回大山教書的理由。作為大山走出去的大學生,她深知孩子實現夢想的艱辛,當得知養育自己的大山缺乏老師,她選擇了回來。

  拼版照片:在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展示自己書寫的“為人師表”(上圖,2016年3月22日攝);趙艷展示自己書寫的“為人師表”(下圖,2024年3月27日攝)。

  趙艷説,自己要做一名“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用自己所學“架橋鋪路”,引領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加廣闊、更加美好的世界。

  這是趙艷的心聲,更是許許多多有志於大山教育的年輕教師的青春使命與擔當。

  記者:陸波岸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