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對口援藏工作開展30周年。多年來,不斷有新華社記者從祖國各地奔赴雪域高原,擔任援藏記者,記錄感人故事,展現時代變化。本期我在現場,為您帶來新華社記者孫瑞博在援藏工作一年中的回憶與感悟。
2021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時常回憶的時光。
這一年的2月26日,我從北京出發,第四次踏上前往西藏的路。與以往的短期工作或旅行不同,這回,我要在雪域高原擔任為期一年的新華社援藏記者。
羊群順着安全小路通過普莫雍錯冰湖(2021年3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
羊群在普莫雍錯湖心島上準備出發(2021年3月6日攝)。
剛到拉薩,還未來得及適應高原的環境,我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報道中。
3月初的清晨,我和同事頂着風雪翻越高山,來到海拔5070米的堆瓦村,在冰封的湖泊上拍攝牧民們帶領羊群轉場。
羊群在冰面上走向岸邊,這是延續千年的傳統。普莫雍錯位於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羊卓雍錯以南,巨大的湖面被群山環抱,被稱為“仙女之淚”,美景如畫。每年此時,游客和攝影師絡繹不絕,普莫雍錯冰湖上的羊群轉場成了當地一張旅游名片。
這是2021年7月12日拍攝的普莫雍錯景色。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卓嘎(右)給女兒巴桑卓嘎講述她為國守邊的故事(2021年7月10日攝)。
普莫雍錯之旅,開啟了我在西藏豐富而充實的工作。2021年,適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學着前輩們的模樣,用鏡頭見證雪域高原70年間的滄桑巨變。
旺加老人的肖像(2021年5月12日攝)。
旺加老人出生於1951年,是西藏定結縣江嘎鎮曲美村村民。從出生起,旺加就和父母一樣,背負着“朗生”的身份。由於長期幹着粗重活,父親在30多歲就去世了,旺加跟着母親相依為命。
西藏民主改革後,旺加一家暗無天日的生活迎來曙光。旺加一家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牛羊,他自己進入小學讀書,畢業後學醫,並成為家鄉的村醫。生性善良又樂於助人的旺加,和村民們相處融洽,並得到大家的認可。此後,旺加先後當上了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並當選為定結縣人大代表。
當地風沙天氣頻繁,旺加爭取資金,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為當地防沙治沙築牢了一道綠色屏障,環境大為改觀。在此基礎上,旺加帶領村民通過合作社組織發展村集體經濟,生活越來越好。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一家三代都是黨員,作為黨員,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旺加説,如果父母能活到現在,看到現在的生活肯定會非常欣慰。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上圖為:洛桑卓瑪指導參加少兒模特培訓的學生(2021年3月13日攝);左下圖為:洛桑卓瑪(右一)和參加少兒模特培訓的學生一起做游戲(2021年3月13日攝);右上圖為:洛桑卓瑪(左)在拉薩一家健身房上搏擊課(2021年3月14日攝);右下圖為:洛桑卓瑪和參加少兒模特培訓的學生合影(2021年3月13日攝)。
洛桑卓瑪曾獲得第25屆世界超級小姐大賽中國區總決賽第4名。2016年,洛桑卓瑪在家鄉創立了一家少兒模特和美育培訓機構。幾年間,她培訓的學生屢次在國內少兒模特比賽中獲獎,也登上過時裝周的T&。但除了這些,她更想讓孩子們知道,美沒有單一標準,美是自信。她笑稱,已經活成了自己心中“卓瑪”的樣子。
拼版照片:上圖是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拉薩市景象(新華社發 藍志貴攝);下圖是2021年8月13日拍攝的拉薩市新貌(接片,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拼版照片:上圖是20世紀50年代,前往拉薩市人民醫院看病的藏族群眾在護士陪同下到醫療室去就診(新華社記者任用昭攝);下圖是2021年4月19日,拉薩市人民醫院骨科醫生通過5G通信技術,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遠程指導下使用骨科機器人開展手術(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非遺陳塘夏爾巴歌舞代表性傳承人朗嘎在山坡上演唱時調整自己的頭飾(2021年11月27日攝)。
2021年9月23日清晨,西藏那曲市尼瑪縣文部鄉文部南村村民開鐮收割。
70年間,一代代新華社記者在雪域高原用鏡頭對腳下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的記錄,也是西藏70年來歷史性跨越的一部分,他們既是歷史的記錄者、見證者,也是歷史本身的一部分。作為新一代高原影像記錄者,回顧前輩新華社記者走過的路,既是向他們致敬,也是展望未來,和對他們的繼承。
這是2021年3月28日在西藏林芝市索松村拍攝的桃花和南迦巴瓦峰。
2021年8月11日,人們在拉薩市達孜區一處林卡營地“過林卡”時玩游戲。
2021年8月26日,騎手在比賽中。
2021年9月13日,參加2021雅礱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文藝演出的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學生登&前整理服裝。
一群大學生在拉薩市南山生態園的祖國萬歲山山頂合影(2021年9月20日攝)。
2022年1月1日,新年初升的太陽映照拉薩布達拉宮。
在離天空更近的地方,我結識了一群純粹的人。因為他們,我的生命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高原上生活和工作的人們淳樸、善良、幽默,我將力爭更多機會,用鏡頭去記錄他們的故事,記錄西藏的滄桑巨變……
記者:孫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