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畫家二創《清明上河圖》,“復刻”北宋“眾生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0 21:08:37
來源:新華網

90後畫家二創《清明上河圖》,“復刻”北宋“眾生相”

字體:

  視頻來源:新華社抖音賬號

  新華社上海8月20日電(記者周琳、周杉、王翔)“我把《清明上河圖》上的1000餘人畫成盲盒,在宋朝時代背景下,這些沒有名字的人,他們的身上會有什麼故事……”一支筆、一塊畫板、一間工作室,90後畫家陳漢煜讓《清明上河圖》上的人物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有為了生存而裝作盲人的占卜師、跑腿送貨的臨時工、到京城向同鄉求助的貧困父子……

  自今年3月起,陳漢煜以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為創作靈感,在抖音等短視頻&&上推出人物類原創故事的視頻,極具特色的畫風+趣味性的故事,迅速贏得了觀眾喜愛。

  3分鐘講一個故事,仿佛古代的白話話本,沒有太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過於驚心動魄的跌宕情節,加上一支畫筆,一千多年前發生的故事就濃縮進了這一幅幅濃墨重彩的工筆重彩畫中。

  陳漢煜“清明上河圖人物故事”系列部分作品。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2017年,還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就讀文物修復專業的陳漢煜,收到了老師佈置的一份作業:修復一幅明朝畫作。陳漢煜要為畫中的仕女像“接筆”,將她缺失的面部表情合理想象後畫出來。“她當時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會有怎樣的表情?”思考的瞬間,陳漢煜突然意識到,每一幅畫裏的人物,都應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名作之一,大家好像一直聚焦在張擇端畫得有多麼精巧恢弘,但是少有人關注每個人物的故事。”於是,陳漢煜開始嘗試為《清明上河圖》的人物作畫,刻畫他們經歷的愛恨情仇。

  選擇特色鮮明的人物創作故事,結合大量史料,多次打磨,改成現代語言風格後再構思繪畫……堅持一週一更的陳漢煜開始了寫小傳的創作之路。

  《被家暴的木匠》是陳漢煜“清明上河圖小人物的故事”這一繪畫系列中獲讚最多的作品之一。細節之處的共情力,是陳漢煜視頻的“核心競爭力”。《被家暴的木匠》這個故事的靈感,源自於北宋時期女性地位較高,很多名人“懼內”的現象。陳漢煜説:“包括《夢溪筆談》作者沈括、蘇軾好友陳季常等人,都有‘怕老婆’的典故。”《被家暴的木匠》的主人公李大壯本是汴京有名的雕花木匠,一次意外跌落汴河,落下了驚風手抖的毛病。他的夫人何東詩(化用自典故“河東獅吼”)為了幫他保住一家的生計,便謊作家暴者,讓人誤以為李大壯手抖是因為被家暴,而非病症,就此留住了家裏的木匠生意。直到何東詩病逝,李大壯宣布不再雕花,這一真相才被眾人得知。

  無論是“被家暴的木匠”,還是“借錢的父子”,抑或是“陌路的兄弟”……陳漢煜認為大家之所以被感動,它裏面的情感內核是不變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那些值得共情的點,從古至今都不會變。”

  陳漢煜作品《被家暴的木匠》。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從4歲開始學畫,陳漢煜的藝術道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美院校考失利、考研一戰失敗、比賽和畫展落選……過去的“失意”並沒有阻礙他努力的步伐。“熬到兩三點都算早的了,甚至第二天早上十點回去都有。三月份的上海特別冷,那時我縮在工作室,穿着很厚的衣服,一直畫。”當第一個視頻點讚量在抖音&&破20萬時,陳漢煜忍不住掉了眼淚。“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活下去本身就是艱難的事。自己的獨特風格,被大家認可更是不容易。”

 陳漢煜工作室的兩張簡易床。新華社記者 周杉 攝

  作為一名短視頻&&的內容生産者,陳漢煜説,“我覺得這個時代特別好,它給了我們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以往想走這條路,需要通過參加美展等讓人慢慢認識你,在此過程中收入可能非常低,對於很多人來説這條路困難而漫長。”

  陳漢煜與他的畫作《招贅婿的千金》。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一千年前,張擇端將蕓蕓眾生呈現在畫卷《清明上河圖》之上;一千年後,陳漢煜把北宋時期的一個個人物從人山人海中“拎”出來,打造了他的北宋“眾生相”。對於未來,陳漢煜説:“傳統藝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想以人物為起點,讓大家以更易懂的方式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