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後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天清氣爽、雲高海闊。這片東海之濱的熱土,迎來設立5周年的關鍵發展節點。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黨中央交給上海新的三項重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2019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一個開放新高地在長江與東海交匯處日益崛起。
試製度、探新路、測壓力……5年時光,倏忽而過。以國家戰略為指引,臨港新片區堅持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基本建成以“五自由一便利”(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信息快捷聯通)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
當夢想照進現實,呈現眼前的是臨港改革創新的堅實足跡:
——包括特斯拉創造的“臨港速度”在內,五年來形成突破性制度創新案例138個,其中全國首創案例70個。
——截至今年7月,實現國內人才引進落戶9.7萬餘人,年均增速達97.23%。
——五年來累計簽約前沿科技産業項目超570個,涉及投資約6200億元。2019年到2023年,臨港規上工業總産值從近千億元提升至逾四千億元,年均增長34.6%。
看臨港,就是看上海。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做深做足改革開放大文章,打造經濟發展“發動機”和“增長極”,臨港將在中國式現代化上海篇章中作出更大貢獻。
從一片金融灣看更高水平開放
面積達5.56平方公里、正圓形的滴水湖,是臨港新片區最具識別度的標誌性景觀。位於湖泊北岸的滴水湖金融灣,高樓林立、建設繁忙,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節生長”。
在滴水湖金融灣,記者搭乘施工電梯來到距地面50米高空處的臨港地標“榮耀之環”,這座極富戲劇張力的巨型鋼結構圓環建築,被人們視作臨港的“東方明珠”,計劃於今年年底建成,並於明年春節向公眾開放。登臨其上,可以俯瞰整個滴水湖,見證新片區的生機勃勃。
空中俯瞰臨港新片區滴水湖金融灣,左為建設中的滴水湖金融灣標誌性建築“榮耀之環”(2024年8月14日攝)。本組圖片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方喆攝
根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滴水湖金融灣被納入上海“一城一帶一灣”金融新格局,聚焦跨境金融、金融科技、離岸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與外灘金融集聚帶、陸家嘴金融城錯位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三極”。
上海臨港集團旗下的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滴水湖金融灣的建設與開發。2019年臨港新片區掛牌時,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拿到了編號為“001”的營業執照。在公司董事長孫倉龍眼中,這張營業執照是“沉甸甸的”。
“臨港是新片區,作為‘001號公司’,我們要做有開拓性的事。在現代服務業發展尤其是金融開放領域,對標國際最具競爭力的自貿港,為産業發展聚要素、為國家開放試製度。”孫倉龍説。
“我們來臨港時,沒有一個存量客戶,全都是從頭開始。很多計劃出海的企業對落戶臨港新片區很感興趣,我們可以借助滙豐銀行的全球網絡,更好服務企業以臨港為跳板走向世界。”作為首批在臨港新片區正式開業的外資銀行分行,滙豐銀行上海臨港新片區分行行長陳炯對記者説。
陳炯告訴記者,臨港新片區的基因是開放,滙豐銀行來這裡落戶,就是要做創新性的業務。比如,目前不少企業都在尋求並購機會,針對境外並購業務的融資比例要求,臨港新片區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率先突破,這就給企業創造了機會,也自然給銀行帶來了生意。“在臨港,滙豐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跨境業務優勢。”
“臨港新片區的設立彰顯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説,臨港新片區的使命和願景就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中國開放發展的新標杆、創新發展的首選地。
錨定“五自由一便利”,五年來,臨港在制度型開放上蹄疾步穩、成績斐然:
加快集聚一批全國首創項目。數據顯示,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累計落地金融貿易類項目1552個,註冊資本合計超5637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包括全國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首家跨國金融集團獨資的金融科技公司滙豐金科,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安聯基金,等等。
全力推進重大功能性&&建設。當前,臨港新片區加快建設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提升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價格影響力、打造全國首個新型國際貿易數字化綜合服務&&……
“僅用不到百天時間,我們就推動臨港國際再保險功能區初具規模,目前已入駐15家再保險運營中心和3家保險經紀公司。”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貿處副處長張建説。
穩步推進數據跨境流動。數據是重要的生産要素,中外企業對數據安全有序流動都存在強烈需求。瞄準這一關鍵開放領域,臨港新片區持續突破。目前,臨港新片區已啟用數據跨境服務中心,制定發布一般數據清單和重要數據目錄,涉及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公募基金等3個領域11個場景,把數據跨境流動的顆粒度細化到“字段級”。
臨港科技城公司主要負責人&&,通過建設信息飛魚數據中心等底座設施,引進飛象互聯、普聯思通數據跨境流動試點企業,臨港新片區已實現“文化出海”“供應鏈可視化”等多個跨境數據場景落地。
從一個綠色港看制度創新活力
烈日炎炎,臨港新片區的上海南港碼頭上,26歲的滾裝碼頭司機高雲海頭戴遮陽帽,雙臂套着“冰袖”,駕駛一輛SUV汽車嫻熟地從碼頭開上滾裝船。不到24小時時間裏,將有4000多輛汽車從這裡裝船運往全球。
航運是全球貿易的重要載體,承擔了超過八成的全球貿易運輸任務。北臨浦東國際航空港,南接洋山國際樞紐港,“臨江臨海大上海、海港空港自由港”,成為臨港的閃亮招牌。
把地理位置和基礎設施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需要制度創新的“點睛之筆”。
“南港碼頭北邊,就是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臨港集團物貿&&總經理張勇告訴記者,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上海南港依託“一線徑予放行”“區港一體化”等制度創新,實現了無縫銜接、無感監管,目前已成為特斯拉、上汽、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的“家門口”碼頭。
“有沒有發現南港碼頭的潔凈度很高?”張勇帶着記者在碼頭邊走邊看,目之所及都是中外各大品牌的汽車。目前,南港碼頭吞吐的主要貨物品種是汽車、風電葉片等大件和水果,綠色含量和産品附加值都很高。去年南港碼頭實現99萬輛汽車的吞吐量,今年四季度碼頭二期將完成建設,屆時可實現每年250萬輛的滾裝吞吐能力。
從南港到腹地,在臨港新片區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度創新活力涌動。
——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加快建設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
今年5月,臨港新片區阿根廷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正式運營。根據新業務模式,阿根廷牛肉企業把肉類出口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可以在區內開展保稅加工製造,並進行保稅展示交易。
不斷創新的海關監管模式釋放發展活力。作為我國唯一一個特殊綜保區,位於臨港新片區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今年年中完成新一輪擴區封關驗收,新增3.58平方公里的圍網區域,為航空製造、保稅維修檢測、保稅加工製造等新型業態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統計數據顯示,洋山特殊綜保區去年累計實現進出口額2621億元,2020年以來年均複合增長率37.5%;實現區域經營總收入12654億元,同比增長47%。
——制度創新多點開花,擴展運輸自由新領域。
今年4月,綠色甲醇加注船“海港致遠號”為靠泊洋山港冠東碼頭的“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完成“船到船”同步加注作業,臨港新片區也落地全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綠色甲醇加注業務。
制度創新結出纍纍碩果。在交通運輸領域,臨港新片區建設“中國洋山港”國際船籍港,國際船舶登記數量排名全國第一;率先開展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業務,馬士基、太平船務、達飛海運等132艘船舶獲准開展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業務;上線全國首個服務航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線上&&“航運通”,提供船舶管理、船員管理、航運金融、海事法律等一站式服務。
——瞄準企業實際需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就是生産力。2019年掛牌以來,臨港新片區在全國首創環評、水保、排污、排水“兩評兩證”合一新制度,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當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並將其轉化為常態模式,投資興業環境持續向好。
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臨港新片區推出的系列營商環境舉措引發廣泛關注:控制對同一企業的調研頻率,絕不讓企業成為“調研樣板間”“走訪打卡點”;杜絕任性執法、重復執法、多頭執法……這些針對性極強的承諾看似細微,但由於瞄準了實際需求,讓企業感受度很高。
減少打擾並不是不管企業。從綠色航運産業聯盟到産教融合創新聯盟,近年來,臨港新片區圍繞産業鏈上下游成立了一系列聯盟,為企業發展穿針引線、減負增能。比如,今年的陸家嘴論壇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中國商飛、上海保交所等,簽署國産商用飛機海外機隊保險共同體合作備忘錄,以保險服務加國産飛機“聯合出海”的方式,降低海外客戶長期使用國産飛機過程中的運營成本,確保“飛得起”“飛得穩”。
“正如論文要寫在大地上,好的政策和制度創新要寫進車間裏,高效解決企業實際痛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副處長林鶴説,目前臨港已形成全國首創的制度創新案例70個,分享這些經驗和做法,可以推動全國其他區域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從一輛電動車看産業生態培育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是土生土長的臨港人。他回憶,“小時候,臨港到處是灘塗,經常有漁民冒着颱風的風險出去捕魚,向大海討飯吃”。而今,臨港的發展日新月異。設立五年來,區域生産總值、規上工業總産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9.8%、34.6%、33.4%。
改變這一切的,是實打實的産業發展,尤其是代表科技前沿的重大項目。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臨港新片區的泥城鎮投産,創造了聞名世界的“特斯拉速度”。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産了95萬多輛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國産化率超90%。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又在臨港新片區動工建設,成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助力地球村“綠色未來”。
“臨港新片區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已形成整車為牽引,芯片、動力電池、汽車電子、汽車零配件集聚的産業集群。”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李向聰説,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臨港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産值規模從2019年的314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2897億元。
一輛電動車的成長歷程,在臨港新片區不斷延續、升級。
圍繞創新生態,持續壯大優勢産業集群。帕馬機床是一家歷史悠久的意大利機床企業,很早就落戶中國。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後,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最近10年,企業的營收規模增長了10倍。”説起業務發展,企業運營總監安德烈難掩興奮。正是基於與臨港新片區的良好合作,前不久帕馬機床又增資近4500萬元,進一步提升工廠産能。
在李向聰看來,臨港的産業發展已經形成了梯度格局:代表昨天、已經發展壯大的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裝備産業,代表今天、正在迅速崛起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産業,代表明天、蓄勢待發的民用航空等産業。這些優勢産業集群,為臨港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集成電路為例,在臨港新片區,經過5年發展,集成電路已實現全産業鏈布局,晶圓製造到2025年規劃産能折合12英寸約每月64萬片,材料、封裝測試等領域也在快速完善。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産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吳曉華説:“在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産業上下游每個環節都有龍頭企業牽引,隔條馬路就能找到合作夥伴,研發成本越來越低,創新效率越來越高。”
聚焦重點區域,轉變發展思維。從現代服務業開放區、國際創新協同區到洋山特殊綜保區,作為臨港新片區開發建設的主力軍,臨港集團持續推進重點區域開發、重點項目建設、重大産業導入。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臨港集團在臨港新片區實現固定資産投資超2900億元,佔新片區總量的50%以上,有力支撐了臨港新片區在上海改革發展大局中發揮試驗田和增長極的作用。
“呼應新片區的發展,臨港集團加快推動傳統園區開發企業向創新生態集成服務商轉型。”臨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翁愷寧説,企業將加快從開發思維向産業思維、服務思維、經營思維轉變,持續構建“空間+服務+投資”的價值閉環。
加強本地培育,挖掘發展潛能。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既要招商引資,也要重視培育本地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前不久,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在臨港新片區啟動。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圍繞産業高端前沿領域,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RISC-V芯片、光電芯片等細分賽道,開展前瞻培育和超前孵化。
臨港集團副總經濟師翁巍説,圍繞芯片設計、中試、量産製造、封裝等半導體創新鏈條核心需求,臨港將聯合優秀的行業夥伴,打造一站式的孵化賦能&&,構建半導體企業加速成長的創新生態。
從一群年輕人看未來城市魅力
“獅城臨港人”,這是新加坡人鐘儒育如今的微信簽名。今年7月中旬,鐘儒育乘機抵達浦東機場,成為第一位持我國電子口岸簽證入境的外國人。8月8日,他就拿到了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切身感受到高效、便捷的“臨港速度”。
鐘儒育曾在瑞士、英國倫敦等多地從事銀行、創投及股權投資等工作,也曾在北京和香港工作,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翻天覆地變化。今年年初,臨港新片區推出“國際化人才特聘”機制。春節過後,鐘儒育接到了獵頭電話,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份新工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業發展首席戰略官。
在眾多競選者中,鐘儒育脫穎而出。經過深思熟慮,他作出決定:去上海,參與臨港新片區建設。
一個多月下來,鐘儒育逐漸進入“角色”。“我特別關注滴水湖金融灣建設,通過統籌在岸與離岸業務,布局跨境金融等新興現代服務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鐘儒育説,“在臨港,夢想可以很大,實現夢想很快。”
在臨港,像鐘儒育這樣的人還有不少。“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這是臨港喊出的響亮口號。在夢想感召下,一批中外年輕才俊與臨港實現“雙向奔赴”。
這裡有機遇無限的事業舞&。在星邏人工智能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擔任算法工程師的郭興旺,兩年前扎根臨港,帶領團隊研發推出風機不停機巡檢軟體“星邏禦風”,解決了傳統風機巡檢的多個難題。
在郭興旺看來,臨港是一個適合年輕人追夢和創造的地方。這裡沒有市區那麼喧鬧,更能讓人靜下心來專注於眼前的工作。在臨港工作生活的兩年裏,郭興旺切身感受到了臨港的巨大變化,“相信‘臨港速度’會帶動這片土地上的年輕人和企業快速成長”。
數據顯示,2023年臨港新片區規上工業總産值完成4333億元,是2018年的5倍。“如今上海1/9的規上工業産值在臨港、1/4的製造業固定投資在臨港、1/4的科技産業類重大項目在臨港,給年輕人提供了大展拳腳的事業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彭世權説。
這裡有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低頭看書,抬頭看湖,在臨港滴水湖畔的朵雲書院,透過20米高的落地窗,可以欣賞到藍天白雲、湖水漣漪。在這裡,書香與美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店長李彩告訴記者,朵雲書院滴水湖店精選了文學、童書、心理學等多個類別書籍共14800多種,設置了多個特色主題圖書專區。“我們的讀者群體覆蓋兒童、學生、白領、老年人等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來朵雲書院看書已成為臨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過去一提起臨港,大家往往想到塔吊林立的施工現場,或者繁忙的工廠車間,感覺十分“硬核”,但這些年,臨港的“軟環境”也在不斷提升。
亞洲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亞洲最大的室內滑雪場耀雪冰雪世界、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一系列商業旅游設施的完善,讓臨港變成了上海和長三角的“大樂園”,也讓這座海濱城市更為宜居、更加柔軟。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商旅處處長何曉英説,過去5年,臨港新片區秉承“抓大不放小”的原則,新增商業面積91.1萬平方米,同時將文體設施與商業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設施等結合起來,持續完善“十五分鐘”生活圈。
臨港還有着誠意滿滿的政策體系。陳金山説,臨港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重點就是怎麼導入人口,怎麼吸引年輕人到臨港就業、工作、生活。過去5年,臨港新片區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持續釋放人才磁吸效應。
以大學生實習補貼政策為例,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群工作部副部長楊武介紹,臨港新片區邀請全國100多所高校的就業辦主任來臨港考察,同時對符合條件的本科、碩士、博士學歷實習生,每月給予2000元、3000元和5000元的補貼。“我們發現,實習的學生至少有25%留在了臨港。”
一組數據顯示了臨港“招人引智”的成效:2024年上半年,臨港新片區人才引進落戶23748人,同比增長41.91%,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隨着更多年輕人在此扎根、生活,臨港新片區這座“未來城”將更加風華正茂、朝氣蓬勃……
“臨港新片區要準確把握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不斷激發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勇當敢打敢拼敢爭先的‘小老虎’。”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臨港新片區要堅持“四個放在”,堅持面向全球,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改革開放使命,更好為國家試製度、補短板、探新路,更好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奮力走在全國改革開放前列。(記者王永前 何欣榮 楊有宗 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