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如鳶丨劉雯悅:帶馬面裙出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4 10:51:47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動靜如鳶丨劉雯悅:帶馬面裙出圈

字體:

  “以前我們説女為悅己者容,現在是女為悅己容。傳統國風能在今天大放光彩,正好説明當代女性越來越獨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體驗感。”

2024年3月,劉雯悅穿着自己設計的馬面裙拍攝

  浙江麗水松陽三都鄉里莊村,一個古樸的村落。這裡裝滿了劉雯悅的成長記憶,也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小時候我喜歡畫畫,媽媽給我買了很多圖畫本和彩筆。不僅如此,奶奶家所有白墻上都被我畫得滿滿當當,她從不阻止,更不會責備。”劉雯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或許是媽媽的鼓勵和奶奶的包容,讓我畫畫的種子最後變成了漢服設計。”

  劉雯悅出生於2000年,從事漢服設計已經4年。今年4月,一則視頻火了,視頻中劉雯悅奶奶身穿她設計的霞帔婚服,引來網友驚嘆“像從《紅樓夢》裏走出來的老太太”。奶奶這套婚服,從設計到製作完成,劉雯悅用了三四個月時間。

  不只是奶奶走紅,劉雯悅也身穿自己設計的馬面裙登上了時尚雜誌。她每年設計百餘款馬面裙,一些爆款能賣到將近2萬條。“對於當代女性來説,馬面裙不僅是一種時尚,是國風審美的回歸,還是一種由內至外的大膽表達。”劉雯悅説。

  從穿漢服到畫漢服

  從小喜歡畫畫,媽媽又在服裝廠工作,劉雯悅對服飾的興趣由來已久。“小時候跟媽媽去她廠裏玩,看著她踩縫紉機,耳濡目染覺得‘做衣服’這件事很好玩。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看到56個民族的服飾,就會非常仔細地去研究。”劉雯悅説。

  高中時,劉雯悅用積攢很久的錢買了第一套漢服。大學專業並不是服裝設計,但跟很多年輕女孩一樣,她喜歡穿漢服。

  劉雯悅的第一份設計手稿是在手機上完成的,目的是賺到一套免費漢服。“對於學生黨來説,一整套漢服價格不便宜。我看到有人網上投稿,售賣自己的設計稿,商家採用後會寄回來一套漢服成品,覺得很心動。”就這樣,劉雯悅懵懵懂懂入門了漢服設計。

  第一張設計圖賣出了300元,雖然錢不多,但對劉雯悅來説是莫大的鼓舞,最重要的是,買家鼓勵她繼續畫下去。在第一個買家建議下,劉雯悅買了電腦開始畫設計圖。

  2019年,劉雯悅與同為漢服愛好者的合夥人合作開設了漢服工作室。起初,家人並不是很理解,“他們覺得這個職業太小眾了,認為漢服圈子太小,不一定能做出多少成績。”

  然而,包括馬面裙在內的中國傳統服裝,不僅在國內火了起來,甚至熱銷海外市場:“我們工作室的海外訂單也不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一部分來自海外華裔和留學生,另一部分則來自不少熱愛漢服文化的外國人。”

  大學畢業後,劉雯悅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回松陽老家。“我和奶奶感情很深,爺爺去世後,奶奶時常神情落寞地獨自發呆,所以我決定陪伴在奶奶身邊。”奶奶堆雜物的閣樓,成了劉雯悅的工作室,她自己設計裝修風格,部分軟裝甚至是自己動手做。

  有一次,劉雯悅為一家婚服店設計了一套國風婚服,收到成品的那天,她很興奮地拿給奶奶看。“真漂亮!”奶奶拿着婚服翻來覆去地看。那一刻,細心的劉雯悅察覺到,奶奶的眼神裏流露出一絲心酸。原來,奶奶結婚時,只是簡單地在頭上扎一根紅繩,更別説穿婚服了。哪個女孩不想漂漂亮亮地出嫁?就算80歲了,也能成為最美的“新娘”。於是,劉雯悅開始親手為奶奶設計國風婚服。

  奶奶走紅後,劉雯悅覺得最大的收穫是看到了奶奶的變化。“不僅讓奶奶接受了我設計的漢服,喜歡上了漢服,而且也更願意面對鏡頭去展示自己。”

  劉雯悅身邊的同行和粉絲,大部分都是20至3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以前我們説女為悅己者容,現在是女為悅己容。傳統國風能在今天大放光彩,正好説明當代女性越來越獨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體驗感。”劉雯悅説,在奶奶身上,她更是看到,在女性的成長中,可以擁有無窮力量和無限可能。

  從穿漢服到設計漢服,隨着身份的轉變,劉雯悅對漢服的理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開始只關注美不美觀,現在她還會關注實用性及背後的文化。

  “作為漢服愛好者,一開始只是覺得它是一種用於拍照的漂亮衣服,穿上它就能像仙女一樣,並沒有去深入研究每一種形制,研究每一款漢服背後的歷史以及圖案元素的意義。但是成為設計師後,不僅會考慮這些,還會考慮到現代生活中的可執行性以及穿着的舒適度。”劉雯悅説。

 萬物皆為靈感

  青花瓷馬面裙、煙花馬面裙、草藥馬面裙、龍年馬面裙……在劉雯悅的工作室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馬面裙。劉雯悅透露,很多馬面裙的設計其實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她以自己工作室的主打單品馬面裙為例,“青花瓷、螺鈿、中草藥,這些系列的靈感來自中國非遺”。

  有一款螺鈿花紋馬面裙,靈感來自傳統的螺鈿工藝——精美的貝殼雕刻和烏黑的漆,在光的照耀下發出炫彩光芒。劉雯悅採用幻彩銀線和花鳥山石紋樣,加上窗欞邊框設計,模擬螺鈿盒子。面料研發出來後,在光線照射下,也會發出炫彩光芒。

  劉雯悅養了3隻貓,在她的産品裏,有兩款貓主題馬面裙。貓戴着珠寶頭冠,躺在一堆閃亮的珠寶上。

  由於設計新穎獨特,劉雯悅逐漸在圈內積攢了名氣和口碑。看書、上網、逛博物館,劉雯悅通過各種方式汲取營養,給自己“充電”。在她眼裏,馬面裙像一本書、更像一幅畫卷,傳遞着璀璨的中國文化。“一些文物,包括宋代小品花鳥畫,甚至建築物,都能成為我的靈感來源。”劉雯悅設計的其中一條馬面裙,靈感來源於中式木質建築頂部藻井。

  2023年,劉雯悅關注到了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她找到海外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名錄細細查看,從中選取了龍紋琉璃瓦的元素,並契合龍年主題,設計推出了相應款式的馬面裙。

  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新聞,也讓劉雯悅關注到了海洋生物保護。在她的妙筆下,游魚、水母這些非傳統圖案,成為馬面裙的元素。那款游魚的面料,光是打樣就反復打了七八次,最後終於實現了魚在水中游、光彩變幻的效果。

  今年初,劉雯悅推出了春天系列馬面裙,一名粉絲給她留言:“今天情緒很低落,看到你發布的新品視頻,一下子受到了鼓舞。”

  一條馬面裙,居然還有治愈的功能?劉雯悅分享了這一系列背後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園裏閒逛找靈感,忽然注意到路邊的一些小野花。以往我們選擇花朵作為服飾圖案,一般都是牡丹、荷花這種艷麗而顯眼的種類,但實際上這些小花也非常美。”最終,劉雯悅選擇了婆婆納和角堇作為設計元素,出來的效果清新淡雅,而且具備一種力量感。

  “很多人會將更絢爛的花作為春天的設計,但是我覺得,再小的角色也有屬於它的春天。”這種細膩的設計和表達,一下子擊中了粉絲的心。這一系列,也是劉雯悅對包括奶奶和媽媽在內的普通女性的致敬,“婆婆納和角堇不張揚地長在路邊,但它們的生命力非常強大,我想表達的是,哪怕你再微小,也可以是生活的主角。”。

  業務越做越大,如今,劉雯悅已經將工作室從家鄉麗水搬到嘉興許村鎮,因為這裡更靠近面料産地。但她和奶奶、媽媽之間的情感依然親密無間。“她們是對我影響非常大的女性,雖然做著普通的職業,但她們的包容給我的夢想提供了空間,她們身上的那種力量感,會讓我覺得,她們的人生並不普通。”

  讓國風更日常

  時尚雜誌上,劉雯悅以漢服設計師的身份,穿着自己設計的青花瓷馬面裙、腳踩滑板。

  近年來,漢服受到廣大年輕人的歡迎。不論是公園、景區還是街頭,將漢服作為日常穿着的人越來越多。

  劉雯悅認為,傳統服飾越貼近現在的生活才越能傳承下去:“我希望做一些更方便大家日常穿搭的漢服。這也是我選擇馬面裙作為主推品的原因,它便於搭配,也不受年齡、場合的限制。”

  對於馬面裙出圈,劉雯悅覺得是必然。“因為相比於其他寬袍大袖的傳統漢服來説,馬面裙更適應於現在的生活。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加入了中國傳統元素的長裙。”

  做了設計師之後,劉雯悅關注顏色、面料、圖案,但也關注這種傳統服飾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我設計的漢服大部分依然是傳統形制,但是會在裏面融入現代人的審美,融入年輕一代對漢服的理解。”

  在她看來,傳統的漢服設計偏古樸端莊,大部分顏色比較沉穩,但現在有了更好的技術和染料,可以做出更多鮮明漂亮的顏色,有更多工藝可以選擇。平時劉雯悅會在網上翻看網友的評論,也會將網友提議的元素設計到作品中。

  在圖案方面,劉雯悅認為也可以有更多大膽創新,比如加入海洋生物、煙花的圖案,既有古風美感,也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

  劉雯悅的漢服工作室,集合了樣品設計、産品加工、拍攝宣傳、直播銷售等各個環節。她設計的馬面裙,每一條面料上都織着“中國創造馬面裙”字樣。在她看來,馬面裙的原創在中國,設計、生産也都在中國,所以它是理所當然的“中國創造”。

  馬面裙喚醒了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國風的盛行,背後是年輕人的文化自信。“這不僅是審美的復古,文化的傳承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劉雯悅説。

  中國服裝協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現代漢服行業市場規模達約130億元,消費者規模約1448萬人。隨着漢服産業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也想加入這一行業。在劉雯悅看來,“有夢想就一定要往前走,哪怕你面臨的是一攤爛泥,也可以把它做成美麗的雕塑。這是當今女性面臨的機遇,也是我們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簡宏妮,實習生趙雯雅 編輯覃柳笛)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