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用“數字孿生&&”對洪峰過境進行數字預演分析。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 攝
新華社成都7月30日電(記者 高健鈞)來到都江堰金剛堤上,程小琴看到這樣一幅壯觀景象:岷江水一瀉千里,洶湧向前,至魚嘴處,江水一分為二,此後水流趨緩……
“滔滔江水流過腳下,洪峰被都江堰化解的時候,感到很震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作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都發中心”)的工作人員,25日清晨,程小琴第一次在都江堰上目睹如此大型的洪峰過境。
自從今年7月進入主汛期,四川汛情不斷升級。7月11日,都江堰渠首剛剛經歷一次過境洪峰後,7月25日,川西地區暴雨驟降,上游水庫加大下泄流量,都江堰渠首又遭遇大型過境洪峰。25日深夜,都江堰渠首管理處水閘管理站內燈火通明,接到指令的值班人員將渠首閘群21孔閘門按預案全部開啟,讓洪水沿這座千年水利工程自然下泄。
7月17日,都江堰外江閘正在泄洪。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 攝
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負責人李勁介紹,都江堰魚嘴形的河堤,將奔涌而來的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窄而深,經寶瓶口引入成都平原;外江寬而淺,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在豐水期,岷江水位上升,約六成江水進入外江,約四成江水進入內江,防止汛情發生;而枯水期恰恰相反,內江得水六成左右。
“這次洪峰過境,都江堰再次以千百年來存續的形態泄洪,實現了‘四六分洪’。而作為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之一的飛沙堰,進行了排沙,也就是‘二八排沙’,同時也實現了二次分洪。”李勁説。
都江堰有2280年歷史。先秦時期,蜀郡守李冰組織當地岷江兩岸民眾將其建成。千餘年時間裏,都江堰在漢、唐、元、清等朝代進行多次改造和修繕,改變了蜀地“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的境遇,讓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7月17日,都江堰魚嘴正在進行分洪。(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供圖)
如今,都江堰已先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雖然始建年代十分久遠,但都江堰至今仍照常運轉,持續發揮巨大的水利綜合效益。四川水利專家謝羽介紹,都江堰肩負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1100萬餘畝的農田灌溉,為成都平原經濟區的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並為防洪、發電、養殖、種植、旅游、環保等提供相關水利服務。尤其在防洪抗旱上,都江堰起了巨大作用,讓四川大部分地區免受旱澇災害。
“可以説如果沒有都江堰,四川所遭受的洪澇災害是不敢想象的。”謝羽説。
隨着時代發展,如今都江堰不只依靠古人的智慧來進行防洪抗災,當今的數字技術也在防汛中得到運用。在此次洪峰過境前,都發中心利用“數字孿生&&”,對洪峰過境進行數字預演分析,為防汛抗洪提供重要幫助。
記者在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看到,巨幅顯示屏上不僅顯示了岷江和都江堰各個區域的實時監控畫面,各類水情監測數據和計算分析也一目了然。
李勁介紹,在各個部門進行防汛會商前,“數字孿生&&”結合採集的數據,形成了一整套應對方案,並進行模擬推演,為防汛工作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
“結合歷年調度經驗,制定了最終的泄流流量和具體應對方案,成功抵禦了此次洪峰,讓下游成都平原安然無恙。”李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