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南岸百姓“綠”水撈“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28 10:17: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鄱陽南岸百姓“綠”水撈“金”

字體:

  仲夏,江西省進賢縣三里鄉六〇圩一側的萬畝黃鱔養殖基地內,成片的網箱場面蔚為壯觀,胡秋根正帶領20余名老鄉一起翻箱作業。

  扒開一個個綠色網箱上覆蓋的花生草,將數十條半米來長的黃鱔撿出……經過一番分揀、清理,再把黃鱔放入種有新花生草的網箱養3個月。

  “這些黃鱔將在今年國慶節前上市,主要銷往江浙滬地區。”胡秋根估算,養黃鱔每畝利潤大約2萬元。在三里鄉,像老胡一樣的養殖戶有600余戶,共養殖黃鱔1.3萬畝,産值11億元。

  進賢縣位於鄱陽湖南岸,境內10余個(條)湖泊河流縱橫交錯,水域面積佔全縣面積30%以上。因此,淡水養殖業成為進賢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其中尤以黃鱔、河蟹、魚類養殖為盛。

  “五水兩山三分田”的三里鄉曾是典型的“窮旮旯”。數百年來,當地群眾習慣從水裏“撈”生計。2020年,江西提前一年實施鄱陽湖10年禁捕政策。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黃鱔養殖産業,帶動一批漁民上岸就業。

  幫老胡翻箱作業的20餘人中,其中不乏上岸漁民,男工一天500元,女工一天320元。“全鄉有1.5萬餘人從事黃鱔産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進賢軍山湖黃鱔養殖産業協會會長何兵師説。

  這幾年,三里鄉因養黃鱔出了名,不但吸引浙鄂川粵等地商家直接到塘頭收購,國家級榮譽也隨之而來。從2020年到2022年,三里鄉先後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十億元鄉鎮、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

  “窮旮旯”變身“富水鄉”,離不開當地群眾的窮則思變、艱苦奮鬥,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因勢利導、大力扶持。

  走進三里鄉萬畝黃鱔養殖基地,數十輛推土機正平整土地,這裡正準備建數字生態農業黃鱔養殖基地。“縣裏計劃投資5億元,配建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現代化育苗工廠等設施,破解産業發展瓶頸,幫助三里‘鱔’闖全國市場。”三里鄉黨委副書記劉志平説。

  與三里鄉黃鱔相比,軍山湖大閘蟹更為眾人所熟知。早在宋代,就有學者在進賢留下“佳會不常詩似錦,盛筵難再螃蟹鮮”詩句,盛讚軍山湖大閘蟹。10餘年來,“中國河蟹之鄉”品牌更是讓軍山湖大閘蟹聲名遠播。

  “軍山湖大閘蟹在歷屆全國河蟹大賽上屢獲金蟹獎、銀蟹獎和‘蟹王’‘蟹後’稱號,産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際市場。”江西省進賢縣軍山湖魚蟹開發公司總經理曹勇介紹,全縣河蟹養殖面積逾40萬畝,帶動4300余戶農民參與螃蟹産業經營,戶均年增收1.6萬元以上。

  步入軍山湖漁業碼頭,眼前水域遼闊、碧水如翠。“軍山湖屬鄱陽湖水系,為護一湖清水,公司每年嚴控蟹苗投放量,採取‘人放天養’模式維護軍山湖生態平衡。”江西軍山湖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城珍説,軍山湖水質常年達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頻繁出現。

  從“靠水吃水”到“護水吃水”,進賢農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黃鱔成了增收致富的“黃金條”,軍山湖大閘蟹爬上全國餐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記者 熊家林)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