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衡復風貌區永福路上的拳擊貓精釀啤酒館嗎?”今年6月,電視劇《玫瑰的故事》熱播。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勁松聽到同事們討論時,一眼認出了讓他備感熟悉的場景。
佔地4.3平方公里的徐匯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因小馬路縱橫交錯、花園洋房林立、綠樹成蔭,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梧桐區”。這裡,是上海中心城區內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築最多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是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武康路安福路所在地,是擁有20多國餐飲品牌的“美食聯合國”,是風靡全國的“城市漫步”(City Walk)發源地之一,也是上海街面上老外“濃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今年7月,上海全新打造的城市促消費IP——“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在徐匯開幕。從歷史風貌區邁向國際消費街區,衡復之變是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一個生動剪影。來衡復走走,你就能感受經典和潮流的碰撞,歷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交融,從而體會國際消費中心的“流量密碼”。
在武康大樓“源點廣場”,游客手持“口袋書”與大樓合影。 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人文:稀缺資源“非價高者得”,浸潤“文化味兒”
“沿着武康路安福路閒逛,再悠閒地喝一口咖啡,一下子就陶醉在百年的歷史氛圍中。”今年6月,首次來上海的加拿大游客海倫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海外社交媒體上,以“WuKang”為關鍵詞搜索,能看到大量的留言、照片和Vlog。位於武康路淮海中路路口、擁有百年歷史的武康大樓,因其別致的航船外形、優雅的紅磚墻長門廊和周邊的梧桐街區,一躍成為上海的文旅新地標。下了飛機火車、拖着行李來武康大樓打卡,成為上海街頭一景。
漫步武康大樓,人們可以在“國潮風”滿滿的店舖裏品嘗網紅雪糕,也可以在文藝范兒濃郁的大隱書局裏讀書喝茶,感受中西合璧、亦古亦今。“今年五一假期頭兩天,武康大樓附近的人流超過7萬人次。文化與商業、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説是衡復歷史風貌區的獨特密碼。”朱勁松説。
與武康大樓一起迎來100周年的,還有同處衡復歷史風貌區的黑石公寓。折衷主義的建築風格、經典的馬賽克花地磚……走進這座建築,仿佛步入了時光隧道。
黑石公寓與上海交響音樂廳隔街相望,周邊還分佈着一系列音樂主題書店、音樂咖啡廳、音樂家工作室和精品設計酒店,形成了一個音樂主題街區。排練、演出結束的音樂人們,會到黑石園區放鬆、聚餐、聊天。在這裡,很容易見到音樂圈有名的“熟面孔”。
“過去,在交響樂演出開場前10分鐘,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演出結束後短短半小時,觀眾就紛紛散去。缺乏合適的場景,就沒有消費‘留量’。依託歷史建築的更新改造,我們在面積不大的街區中融合休閒、社交、演藝、展覽等多種功能,讓觀眾看演出不再是‘卡點來、到點走’,也為街區消費注入活力。”朱勁松説。
如今碰到演出,不趕時間的觀眾可以提前來黑石公寓,在音樂書店裏試聽黑膠唱片、挑選音樂文創。即使心儀的演出沒買到票,遠道而來的游客也可以入住黑石M+酒店,通過客房內的閉路電視,實時觀看演出直播;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在黑石園區發起設立“第三空間”,為年輕藝術家提供舞&……讓大眾對音樂的鑒賞,不止發生在華麗的專業音樂廳。
朱勁松認為,商旅文體展有機融合,不同功能的搭配非常重要。“像黑石公寓一樓的稀缺空間,如果租給餐飲零售,租金會比音樂書店高很多。但我們堅持‘非價高者得’的原則,圍繞音樂主題做文章,讓整個街區浸潤文化味兒,從而對中外游客保持長久的吸引力。”
從更高的層面看,衡復歷史風貌區所在的徐匯區,正在全力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高地建設,並使之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産生共振效應。徐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趙懿&&,徐匯既是海派文化發源地,也是紅色基因承載地,衡復風貌區內也有很多紅色資源點位。目前,徐匯已推出“文心計劃”,以凸顯紅色文化主色調和海派文化主體性為抓手,積極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高地。
7月17日拍攝的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的之禾卡紛花園。周怡凝 攝
人氣:可讀可買可逛,成就“億元街區”
空中俯瞰衡復風貌區,鬱鬱蔥蔥的梧桐樹之下,一條條充滿海派風情的小馬路交錯分佈。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有31條在衡復,佔比近一半。這些如毛細血管般“窄而不堵”的小馬路,勾勒出細膩的城市肌理。仲夏時節走進這裡,時光仿佛一下子慢了下來,心也隨之靜了下來。
作為衡復地區的城市運營商,在徐房集團總經理王駿看來,衡復歷史風貌區的高人氣,與這些獨特基因有密切關係:
——以海派文化為基底的“文態”。武康大樓、黑石公寓、巴金故居、黃興故居……衡復風貌區的優秀歷史建築,佔上海全市1/4以上。低密度的花園洋房和蜿蜒的老弄堂,歷久彌新、尺度宜人,適合漫步品味,也因此成為上海“建築可閱讀”最生動的注腳。電影《愛情神話》、電視劇《繁花》《玫瑰的故事》等熱門影視劇紛紛來這裡取景,進一步放大了衡復的海派風情。
在近年的城市更新中,上海對衡復風貌區的各類歷史保護建築修舊如舊,使其煥發出別樣風采。如武康大樓外圍如黑色“蜘蛛網”一般密布的電線全部被埋入地下,大樓的航船造型配上舒朗的天際線,隨手一拍美成大片,成為人流量經常“爆表”的打卡點。
——開放式街區營造的“形態”。衡山路東平路路口,跨過一道鐵藝大門,就進入今年5月正式運營的之禾卡紛花園。
兩棟歷史保護建築、兩棟新建小樓裏,本土品牌之禾、法國品牌卡紛以及咖啡餐飲區分佈其中,四週環繞着香草、薄荷、桂樹、楓樹等組成的2000平方米花園綠地。商業休閒、自然風光與風貌區街景在這裡共融共生,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這個項目的籌備建設花了3年,一開業很快引起時尚界關注,很多國際大牌負責人都來考察過。”之禾卡紛集團創始人葉壽增是國內最早的時裝設計師之一。他觀察到,繼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的爆發式增長後,可買可逛、主打體驗的街邊店和街區商業正在復興。人們逛街不僅是為了購物,還要享受陽光、咖啡和自然,滿足休閒、社交等各種需求。“用現在的話説,要從中獲得情緒價值。”
位於東湖路的Alimentari Grande是一家意大利風味的餐廳。Alimentari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是“雜貨舖”。“雜貨舖給人的感覺就是親切。我們的餐廳不用掃碼點餐,由顧客和服務員面對面交流,給大家營造溫馨的社區氛圍。”餐廳負責人介紹,這家起源於衡復風貌區的餐飲品牌已走出上海,在全國開了10多家店舖。包括Alimentari Grande在內的各國美食,點亮了衡復風貌區的“夜經濟”。
武康路、安福路、東平路、桃江路……街區商業的復興,給衡復風貌區帶來了巨大消費活力。不同於陸家嘴和南京西路林立的稅收“億元樓”,衡復風貌區內的武康路安福路2023年成為稅收“億元街區”,延慶路、東湖路、長樂路等新的“億元街區”也呼之欲出。
——國際大牌和本土潮牌扎堆的“業態”。被衡復風貌區的形態和文態所吸引,很多國際時尚品牌和本土國潮品牌,紛紛來這裡設立首店、體驗店、旗艦店。僅武康路安福路沿線,就有近200家店舖入駐,每日吸引近3萬人前來。
運動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在中國大陸的首個獨棟沿街門店位於衡復風貌區的東平路。這家門店除了零售功能,還開展如花園瑜伽、音樂療愈、夏日騎行團等活動,帶動中外消費者、社區居民一起參加。不少門店員工騎自行車上下班,單車停在門口成為一道獨特風景。
國潮品牌更是對衡復風貌區偏愛有加。在之禾卡紛花園裏,近期賣得最好的款式就是和上海博物館聯名推出的以南宋緙絲作品《蓮塘乳鴨圖》為靈感,運用真絲、香雲紗等中式紡織面料的服飾。葉壽增説,消費者普遍增強的文化自信帶火了國潮,之禾主打的東西文化融合與風貌區氛圍相得益彰。
“400餘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明朝科學家徐光啟跨越文化界限,開啟了一場東西方科學與文化的美麗邂逅。”徐匯區委常委、副區長俞林偉&&,希望來自海外的國際品牌,以及深諳本土文化的國潮品牌,都能在衡復、在徐匯抓住機遇,推動“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成為展示城市魅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
人情:打開圍墻,共治共享
在衡復風貌區的吳興路上,有一家叫做“笑屋”的小小麵包坊。這裡除了做麵包,還給附近的環衛工人提供免費飲水,每天晚上結束營業後提供“折扣麵包福袋”,居民掃碼自取。“我們想用這些活動,傳遞社區的溫情與關懷。”麵包店主理人胡偉説。
像這樣的溫馨小店,在衡復風貌區還有不少。在王駿看來,企業和品牌當然希望街區人山人海,但社區居民更青睞安靜祥和的環境。衡復風貌區打造國際消費高地,不僅要服務好消費者與游客,也要服務好本地居民,讓商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和諧共生。
這在一方面,要靠共治。去年以來,徐匯區湖南街道相繼發起成立“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共治委員會”“音樂街區共治委員會”,吸納沿街商戶、徐匯區相關職能部門、居委會等多家沿線單位參與,探索“發展—治理—生活”三位一體的街區治理新模式。
“我們感到‘區隔’在一次次的交流中被打破。”“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共治委員會”成員單位上海永樂股份物産經營管理常務副總監王迪龑説,“企業一直想為街區做點什麼。當看到清晨在武康路工作的城市守護者,我們決定為他們送上一杯咖啡,以此表達尊重和致敬。”
7月17日拍攝的位於上海市徐匯衡復地區的“麗波·水漾”口袋公園。周怡凝 攝
另一方面,也靠共享。位於衡山路吳興路路口的“麗波·水漾”口袋公園,因濃密的綠樹和草坪、蜿蜒曲折的小徑,宛如一片都市綠洲,讓來來往往的游客市民不自覺地慢下腳步,走進去一探究竟。
這處景致迷人的綠地,是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主動打開圍墻,讓出約1600平方米單位附屬綠地,重新規劃設計的成果。噴水池上方,一直背對衡山路的小天使雕塑轉了180度,將笑臉留給路人。這一轉,代表了麗波花園從內部花園到公共綠地的華麗蛻變。
麗波花園所在的徐匯區天平街道轄區內擁有17條永不拓寬的道路,區域內單位附屬綠化36.3萬平方米。當前,天平街道正在建設“花園街區”,如何推動機關單位打開圍墻,與游客市民共享優質資源,是各方努力的方向。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做好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是必選題。”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湯蘊懿認為,只有讓文、商、旅、居各方充分參與治理、充分共享資源,才能最大程度釋放風貌區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價值。“一個有本地人生活、有煙火氣息的街區,本身也對中外游客更有吸引力。”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經上海口岸入境的外籍人員數量達203.5萬人次,是去年同期約2.8倍,上海作為“外籍游客入境游第一站、第一城”格局初步形成。“衡復歷史風貌區作為外籍人士最喜愛的開放性街區之一,將持續推進形態、生態、業態、文態融合,提供更加前沿的消費體驗,培育更具特色的消費品牌,助力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徐匯區區長王華説。(記者姜微 何欣榮 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