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一時利益,換來鷗翔水美——山東東平湖生態蝶變一線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7 10:07: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捨棄一時利益,換來鷗翔水美——山東東平湖生態蝶變一線觀察

字體:

  “滿眼荷花三百頃,採蓮人語隔秋煙。”這是元代詩人員炎描述東平湖的詩作。七月盛夏,荷花又開了,東平湖畔的採蓮人説,今年的荷花開得更加嬌艷,更加迷人。

  東平湖素有“小洞庭”的美譽,面積632平方公里,是山東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調蓄水庫,江淮的汩汩清流經過這裡輸向京津冀和魯北、膠東地區。近年來,東平湖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曾經污染嚴重的“醬油湖”,如今煙波浩渺、碧水如鏡,堤岸翠綠如煙、鳥鳴喈喈,一幅生態美、産業興、村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污染之痛”困擾文化名湖

  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古稱蓼兒洼、大野澤和安山湖;《爾雅·釋地》雲“爾雅十藪,魯有大野”,説明大野澤是我國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到了宋代,東平湖改名“梁山泊”,《水滸傳》描述八&&梁山水泊“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景致蔚為壯觀;今天的東平湖是梁山水泊唯一遺存的水域。

  自古以來,東平湖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引無數文人騷客折腰吟哦。唐代詩人白居易《游小洞庭》雲:“湖山上頭別有湖,芰荷香氣佔仙都。夜含星斗分乾象,曉映雷雲作畫圖。風動綠萍天上浪,鳥棲寒照月中烏。若非神物多靈跡,爭得長年冬不枯。”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學家和凝作《漁父歌》,讚嘆東平湖“白芷汀寒立鷺鷥,萍風輕剪浪花時”的無比光景;宋人曾鞏的“引客笙歌行處是,賞心花木四時新”,則透露出東平湖早已是人們游覽觀景的好去處。

  千百年來,東平湖荷香魚肥,湖畔黎民百姓“靠水吃水”。和凝寫過“香引芙蓉惹釣絲”,蘇轍留下“臥聽漁家蕩槳歌”的佳句,古人田園詩一般的生活帶給人無限遐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是一種生活形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默契。然而,一旦對“吃”的把握失當,進入誤區,大自然的懲罰也隨之而來。曾經,東平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芰荷香氣”不再,也見不到“風動綠萍”的景象了。

  漁業是東平湖沿岸的傳統産業之一,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湖區濫捕濫撈亂象屢禁不止。同時,亂圈亂佔搞網箱養殖,過度投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東平湖區養殖用的網箱網圍面積一度佔到整個水域的55%,加上生産生活污水不當排放、圍湖造田、湖畔餐飲等因素影響,湖區濕地面積日漸萎縮,局部水域水質惡化為劣V類,浮游生物和野生魚類銳減。

  “我們這裡流傳了幾句順口溜,説‘東平湖上竿連竿,只見箱圍不見湖’,形容水面全是網箱網圍。湖區有不少餐飲船隻,廚余和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湖中,湖水發黑,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老湖鎮漁民董在雲説。

  文化名湖“生病”了,發展的正確路徑到底在哪?一道必答題擺在東平面前。

  圖為東平縣稻屯洼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該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處理污水規模達5萬噸。新華社記者朱崢攝

  “刮骨療傷”恢復綠水青山

  東平湖北部的舊縣鄉人均0.4畝土地,且都是山嶺薄地,村民靠種植地瓜為生。為增加收入,當地大力發展地瓜澱粉加工業,建起400多家加工廠,配套運輸業、消化粉渣的種植和養殖業也發展起來。澱粉加工業富裕了一方百姓,但是,由於家庭式作坊經營粗放,廢水直接排放進入東平湖造成了嚴重污染,每逢加工旺季,都有大量水生物死亡。

  一邊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一邊是綠色發展的願景,東平的選擇是“刮骨療傷”治理污染,廢水不能達標排放的地瓜澱粉加工企業全部關停!

  “捨棄一時利益,換來鷗翔水美”成為東平湖畔的發展思路;而“鷗翔水美”又反哺綠色發展的長遠效益。經過努力,如今的舊縣鄉已打造出特色生態漁業養殖、特色農業種植和農副産品加工三大産業,生態垂釣、特色漁家餐廳、水上民宿漂浮&&等項目依託秀美山水吸引着來往游客,當地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3000元。

  東平湖管理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尚紅星介紹,近年來,當地縱深推進東平湖綜合治理,開展清網凈湖、清違拆障等攻堅行動,累計清理網箱6.7萬架、網圍8萬畝、投餌機3000余&,清理“三無”船隻2105艘、漁船3616艘,拆除污染水體的餐飲船隻21艘,取締餐飲場所79家,清理“散亂污”企業781家、沿湖沿河砂場109處、違建447處。

  “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我們要努力做到一滴污水不能進湖,一塊垃圾不能入湖。”東平湖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學東説。

  與治污“減法”同時進行的還有環保“加法”。近年來,東平下大力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常態化開展菹草清理、放魚養水等生態工程,完成山體綠化4.5萬畝、荒山造林1.8萬畝,修復山體8000余畝、濕地3.4萬畝,實現了山增綠、綠添彩、林提質、湖安瀾。

  如今,泛舟於東平湖上,只見湖島相映、水天一色,靜謐的自然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局長孫強介紹,東平湖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銀魚、鱖魚等稀有魚種日漸增多,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和白鷺、灰鶴等珍稀鳥類在此長久棲息。

  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密碼

  昔日養殖場臟污狼藉,如今特色農業瓜果滿園。“去年俺家養殖場改成水果大棚,種的兩棚西瓜趕上好行情,一個棚賣了十幾萬元。”東平縣斑鳩店鎮黃河灘區養殖場拆遷群眾黃廣東告訴記者。

  在東平,“以湖養湖、以湖興産、以湖生財、以湖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寬,“生態美”和“湖區富”相互促進,綠水青山成就了老百姓的幸福産業。東平縣委書記馬煥軍介紹,當地紮實推進設施農業、生態漁業“雙30萬畝”工程,15萬畝大棚拔地而起,30萬畝水面實現高效利用,現代農業示範園、健康食品産業園等全面起勢,帶動10萬餘名群眾就業增收。

  乘着生態漁業發展的東風,東平街道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對內外水系進行清淤疏挖、互通互連治理,使這片水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旭豐生態家庭農場鮰魚養殖基地,魚兒翻騰跳躍於波光粼粼的水面,宛若“水上芭蕾”。養殖戶劉樹海説:“今天捕魚2萬斤左右,單價6.8元。今年鮰魚不愁賣,來自濟南、天津等多地的魚商等着上門拉貨。”

  在銀山鎮生態漁業昆山片區,第一批河蚌幼苗於6月初入水繁育,探索生態漁業魚蚌同塘立體混養發展新模式。“這種模式是在不改變鳙、鰱、草魚混養的基礎上,再套養河蚌培育珍珠。6月初投放蚌苗,10月下旬人工放核,明年11月份即可收穫珍珠,預計畝均凈利潤可達2萬元。”銀山鎮鎮長孫長存介紹,魚蚌混養可凈化水體,為魚蝦蟹生長提供優質水環境,維持水體生態平衡。

  州城街道實施藕蝦混養、魚菜共生、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等項目,構建起“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岸邊垂釣和採摘”的新業態。

  2023年,東平縣漁業養殖畝均年收益超過1萬元,水産品産量達到7.7萬噸,全縣漁業總産值突破21億元,成功創建國家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併入選全國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縣。憑藉豐富的漁業資源和沿湖風光,當地積極推進漁旅互融産業發展,擦亮漁鄉底色,湖畔居民吃上“生態旅游飯”。今年,東平縣各大景區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29.45%、196.62%。

  5月26日,2024年全國“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動在東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廣場鳴笛開跑,依次路過水滸古鎮碼頭、東平濱湖國家濕地公園等景區景點。一側是碧波蕩漾的東平湖,一側是繁花綠樹的防護林,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得益於優美的自然風光,東平先後多次舉辦國際龍舟賽、環湖馬拉松等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東平縣文旅局局長劉華説,84公里的環湖旅游風景道將10余個景點串珠成鏈,推動建立“湖區觀光、城市休閒、鄉村度假”全域旅游生態新模式。(記者 王念 袁敏 邵琨)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