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 18歲,高中畢業,在長江大堤上查到了高考分數;22歲,大學畢業,缺席聚餐、旅行,他又一次走上大堤……
在安徽省宿松縣的同馬大堤,記者見到這樣一位防汛志願者。他叫譚康,半個月前剛從黃山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原本打算和室友去武漢畢業旅行,聽説老家發大水了,畢業典禮2天后,他便回到家鄉。
7月2日,譚康在同馬大堤宿松段查看長江水位。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宿松是長江進入安徽的“第一站”,蜿蜒於長江北岸的同馬大堤,是此輪防汛的關鍵。6月29日凌晨,當地長江匯口站水位超警戒水位且持續上漲,同馬大堤啟動Ⅲ級防汛應急響應,近千名幹部群眾被動員起來,日夜值守。譚康披上一件外套,凌晨5點就和爺爺爬上大堤。
69個帳篷立在同馬大堤宿松段60余公里的堤頂,如同一道“人防”長城。12號帳篷,是譚康和10余個同事們的“烽火&”。
譚康和同事們所在的12號帳篷(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身材瘦小的譚康,穿着有些肥大的膠靴,與大夥兒並排走在帳篷下的護坡,用鐵鍬翻開沒到小腿的雜草,查看有無管涌、滲漏。像這樣的巡邏,每3個小時一次,雖然只有一公里,但看得細,來回一趟得四十分鐘。
巡堤的日子艱苦。草叢裏蟲蛇眾多,“我原來最怕蛇了,這幾天看多了,反倒習慣了。”譚康一邊抹着汗,一邊告訴記者。
7月2日,譚康(中)和同事們在同馬大堤宿松段巡堤查險。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帳篷裏,幾條長凳、一個折疊桌、一台電扇,大夥兒用木板拼了個大通鋪,最多的時候躺了十個人,“只能側身睡,也睡不着。”譚康説,有天晚上風雨交加,把帳篷的簾子都掀開了,“從頭到腳淋個透”。
巡堤的日子也很熱鬧。一個帳篷裏,大多是與譚康同村的長輩,都是匯口鎮龍潭村段尾組的村民。閒暇時候,他和大夥兒聚在一起聊天,有時也會一個人去堤上散步,他説去外地讀書後回來也不多,正好多看看家鄉。
7月3日,譚康(右三)在帳篷內和同事們交流。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78歲的爺爺譚臘生也跟着一起上堤了,他其實“超齡”了,大夥兒勸不住,這個老黨員上了一輩子的汛情一線,也是孫子的巡堤師父。
“4年前,還是我帶着康康上來的,為了鍛煉他。”老譚回憶,2020年水位比現在還高,江水快和堤頂齊平,他和譚康一起,站在水中打樁。
那一年,譚康18歲,剛剛高考結束,“當時純粹覺得好奇,想上來看看,沒想到那麼苦。”譚康説,自己打小在江邊玩,卻頭一次看見這麼兇猛的長江,自己的雙腿陷在泥裏,拔不出來。“我的高考分數就是在大堤上查到的,比預估高了好幾十分呢。”他有些得意地説。
7月3日,譚康(左)和爺爺譚臘生在同馬大堤上。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爸媽都在外地打工,我沒和他們提我又上堤了。”譚康説,自己的名字是爺爺取的,寓意健康平安,此時他也希望眼前江堤和江堤背後的親人們平安。
上堤這幾日,譚康的微信步數常超過2萬步。他巡堤走路,也順便想想未來的路:雖然是學計算機的,但他發現世界遠比鍵盤和屏幕大。在譚康看來,上堤也是一種“畢業式”,告別青澀,迎接青春。
江水從他的身後奔去,大堤上留下畢業生譚康的背影。
記者:陳諾、趙金正、周牧、金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