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去哪兒發展?只在線上交流不夠,還得親自來考察。”日前,北京大學博士生徐夢瑤踏上“興沈英才號”列車奔赴瀋陽,途中,她在手機上反復翻看“人才服務專員”發來的幾家單位核心科研方向。
“百萬學子留遼來遼”“吉人回鄉”“龍江人才振興60條”……大連、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等地497家單位齊聚瀋陽,精挑細選了8164個優質崗位虛位以待,吸引了來自192個城市、517所國內外高校、253個專業領域的6860名博士報名參加,人數是去年的5倍多。求賢若渴,供需兩旺,東北正以科技創新打造人才振興的沃土。
“僅一天,我們就收到了百餘份簡歷。”瀋陽新松機器人相關負責人何賽介紹,此次引才面向激光導航、運動控制等核心研發崗位,為了滿足高層次人才個性化需求,除了優厚的薪資,還打通了工作&&的壁壘。在瀋陽就可以聯通北京、天津、上海、無錫、廣州等地&&公司、分(子)公司,實現科創的無縫銜接。
“我們將信息和大數據技術貫穿始終,不僅做到了人崗匹配,還實現了崗位、政策、服務、行程等‘一網通辦’、一鍵直達。”瀋陽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二處副處長於瀟説。
“瀋陽具備雄厚的工業基礎,裝備製造業比較發達,可以為建築物三維模型重建研究提供足夠多的應用場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生樂翔第一時間來到用人單位信息展板處,尋找意向單位信息。他認為,自己所學的建築物三維模型重建專業知識一定可以在瀋陽找到施展的舞&。
了解一座城,從走街串巷開始。從珍藏着上百個“共和國工業第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出發,循着人才服務專員的引導,博士們邊看邊思考,走進企業車間,零距離感受生産一線的火熱,去探尋這座城市的品格。
瀋陽市為了做好活動接待工作,成立了人才服務專員隊伍,定日程計劃、講風土人情、做城市攻略……國際軟體園、沈鼓集團等産業園區,瀋陽故宮、新樂遺址等文化古跡,小河沿早市、興順夜市等熱門文旅目的地……無時無刻不在向高端人才展現着東北高質量發展的自信和底氣。
“百聞不如一見。在我的印象裏,瀋陽是厚重的老工業基地,但這次‘瀋陽博士行’見到了自主研發高端鈦材料,深刻地感受到了瀋陽在科技創新上的巨大突破和蓬勃向上的城市氛圍。”來自復旦大學的博士生韓有才説。
“在科研過程中,如何保持對科研的熱忱?”“如果科研成果稍遜,不符合人才引進規定怎麼辦?”……“我與院士面對面”熱烈開講。“要心繫‘國家事’、勇擔‘國家責’,把國家的重大需求作為我們的選題。”院士們樸實的話語,讓博士們更加堅定了投身東北振興的決心。來自武漢大學的博士生王文浩心中充滿了希望,“趁着東北全面振興的春風,這裡一定能夠譜寫出新的歷史篇章”。
拎包入住的“人才樓”、培育專門人才的項目經費、方便就醫的綠色通道……已經在瀋陽工作的“博士師兄”的親身經歷,也給“師弟師妹”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生任騰,通過2023年的“博士瀋陽行”活動,入職瀋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短短一年多,任騰已經依託學校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簽約人才引進類副教授,獲批碩士生導師資格,邁出了科研事業上的第一步。
“現在的瀋陽,觀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振興時至勢成、宏圖正舉、未來可期。”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市委書記王新偉説,全市上下將進一步把建好&&、傾力培養、用心呵護、放手使用貫穿人才成長全過程,把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發展第一動力。(記者 劉勇 通訊員 季燕 見習記者 戴寧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