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來。
95後的布依族男孩王良洪,來自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在網上,他是一名知名的“繡花郎”。為了推廣布依族傳統的刺繡工藝,他經常身着布依族傳統服裝,在直播間裏飛針走線,介紹布依族服飾。他也被網友稱作“95後繡花郎哩尢”,哩尢,即布依語舒服、自在的意思。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來。
把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廣
對於王良洪來説,蠟染和刺繡是他從小就耳濡目染的非遺手藝,“就像做飯刷碗一樣日常”。儘管他為了補貼家用學過刺繡,但過去,身邊幾乎沒有男性做刺繡,以至於他最初有些害怕被人議論。
大學畢業後,王良洪發現,很多同齡人去了沿海省份打工,從事蠟染刺繡的人越來越少,而他自己,則在貴陽做室內設計師,同時在高校兼職教《貴州民族民間工藝》這門課程。
講着講着,王良洪覺得如果只停留在課堂,還是紙上談兵,“學生只是認識了這個圖案是什麼民族的,但並沒有實際運用。”於是,他進入了抖音直播間,在直播間裏教刺繡。
像王良洪一樣,從事非遺傳承的年輕傳承人還有很多。許多頗具地方特色的非遺也借助新穎的傳播途徑,收穫了更多關注。
舞龍舞獅二級裁判員、教練員李祖傑也是95後,他是國家級非遺遂溪醒獅傳承人、廣東省省級非遺遂溪獅頭彩扎傳承人。在“龍灣金聲醒獅-傑獅兄”的短視頻賬號上,他發布了許多醒獅團隊訓練和演出的視頻,活靈活現的舞獅收穫大量點讚,“&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獅子玩得真精彩。”網友“藍天上的星星”如是留言。
“醒獅行業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我們這一代傳承人,更着眼於讓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廣。”李祖傑説。
“這個視頻傳到哪了,對我們潮汕來説很重要。”這則網友的留言源自於今年春節的廣東潮汕英歌舞視頻,在視頻裏,演員扮演的入雲龍公孫勝帥氣地甩着旗子,鼓上蠶時遷穿梭探路,梁山好漢們動作整齊有力,拉滿了過年的氛圍。
許多海外網友紛紛留言,&&視頻已經傳播到了他所在的國家。
“出圈”需要踏實研究
英歌舞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漸演化而成。今年春節,廣東普寧南山英歌隊甚至走上了倫敦街頭演出。
黨飛華是陜西“汪氏皮影”第五代傳承人,致力於在年輕受眾群體中推廣皮影藝術,他的外公汪天穩和媽媽汪海燕都是代表性傳承人。
汪海燕還記得,皮影是經歷過一個沒落期的,以前皮影是為皮影戲服務的,電視興起了,皮影一度失去了用武之地。為了留住皮影,就必須有所改良,例如讓皮影走出幕布,成為人們喜歡的收藏品,首先需要改良的就是刀工,讓手感更加光滑。
黨飛華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非遺“出圈”,並且一直在做“出圈”的事情,從開辦皮影主題酒店到與博物館聯動設計皮影文創,他們還與知名品牌合作,將皮影元素融入服飾、汽車、游戲等方方面面。而在這背後,黨飛華用了數年時間,梳理研究了10萬餘件皮影收藏,編撰了皮影技藝研究類書籍,為皮影創新做系統積累。
95後的“面人郎”第三代傳人郎佳子彧還記得自己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讀研究生時的經歷,他發現美術書籍中關於東方美學的內容有限,於是開始思考如何推廣中國文化和東方美學。
郎佳子彧也曾經歷過挫折,本科畢業那年一度既沒工作也沒學上。父親告訴他,單靠捏面人可能過不上太好的生活,只要手藝不丟,不如另找一個工作養活自己,將來把手藝傳給下一代就好。
但郎佳子彧不是這樣想的,他希望非遺不僅成為一個能養活自己的職業,也能有更大發展空間。拍面人製作視頻,上綜藝節目、做“國潮”文創……他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讓年輕人覺得非遺“很潮很酷”。
非遺可以很潮很酷
在抖音&&上擁有1700多萬粉絲的“江尋千(九月)”,學做胭脂、龍鳳花燭、皮影、紙鳶、糖畫,用短視頻記錄了多位非遺傳人。她做了一件很潮很酷的事情,發布了一條名為《我用一塊冰,雕了一條巨龍》視頻,記錄了她在長春用冰雕出了一條巨龍,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冰龍,長達30米。昂首挺胸的冰龍,在陽光的折射下栩栩如生。視頻記錄了她與團隊成員雕刻冰龍的全部過程,甚至包括了找冰塊、切割冰塊和運輸冰塊,動用了起重機和卡車。
傳播方式的創新也在影響着非遺本身,促使非遺技藝出現新突破。李祖傑一直在嘗試“燈光獅”,現在他的團隊已經可以對燈光進行複雜編程了,而他覺得還不夠,因為他夢想中的“燈光獅”,還要結合舞美和音樂等,僅以音樂為例,過去舞獅只需要跟隨鼓聲,現在樂器多了,如何“卡點”就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創新之後,非遺越來越受到年輕群體的歡迎。《40秒,了解剪紙的魅力》《老祖宗留下的魅力:茶道》……這是“國翠兒”團隊發布的視頻,6條視頻累計獲讚超過1300萬次。
數字化手段也在豐富着非遺傳承方式,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90後組成了博物漢字團隊,他們嘗試着將甲骨文做成了動畫視頻,産生了許多有趣的表情包,他們希望讓孩子們能夠了解文字的博大精深。團隊有一批小學生粉絲,他們經常在評論區發布自己的手繪甲骨文。在一則講述甲骨文“弓、發、射、疾、彘”5個字來源的視頻下,“我們的老祖宗實在太聰明了,用一個文字教會了後輩制箭和射箭。”網友如是留言。(記者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