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畫重點丨一起來讀,這部刻在石頭上的史書-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6/07 10:06:34
來源:新華社

國寶畫重點丨一起來讀,這部刻在石頭上的史書

字體:

  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

  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是6月8日,讓我們一起走進這裡,感受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

  1500多年前,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推行漢化政策,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加速融合。來自四面八方的工匠齊聚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用斧鑿將那個年代的多元交融與兼容並蓄“鑿”進石窟中。

  雲岡石窟吞吐萬匯、兼納遠近。專家認為,59000余尊造像分為早、中、晚三期,石刻造像風格的變化,展現了西來像法逐步中國化、世俗化的演變過程。

  走進雲岡石窟,異域風情的臉龐、裝束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頭頂羽冠面目端莊的東方形象、頭戴鮮卑帽的供養者、北方少數民族的索頭辮發、歐羅巴式的西方面貌……無不是多民族大融合而形成的藝術表達。

  絲路漫漫,胡樂聲聲。根據相關統計,雲岡石窟20余個洞窟500多件樂器造像中,胡樂器出現頻率非常高,對此後隋唐時期胡漢音樂的深度融合起到開拓奠基作用。

  在粗獷豪放的北魏時期,這樣交匯雜糅的樂器組合到底能奏出怎樣的音律,今人已無法想象。但美美與共的大同之美或能觸動現代人的創作靈感。

  在雲岡這座藝術殿堂,東西方建築文化也在這裡融合發展。

  或莊嚴睿智,或慈祥喜悅,或豐盈自在,或熱烈開懷,或可愛呆萌,或大徹大悟……

  笑,在雲岡石窟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溫潤了冰冷的石窟,溫暖了沉寂的歷史。從雲岡石窟一個個愉悅的表情中,我們感受到了北魏平城時代的繁榮強盛,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胸懷下的文化自信。

  雲岡藝術在吸收、融合中不斷創新、變化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

  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寶庫

  是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民族性格

  更是兼容並包、自信從容的時代精神

  一眼千年

  世界在這裡“大同”

 

  監製:胡國香

  終審:張煥

  記者:王菲菲 王學濤

  設計:王宇軒

  編輯:王晶晶 孟潔

  學術指導:

  雲岡研究院文博研究館員 王恒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吳巧雲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研究員 王春波

  文物圖片來源:雲岡研究院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山西分社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