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7日電(記者汪奧娜、賈稀荃)“要用淮河兩岸的黃豆與八公山旁的泉水,配上非遺傳統技藝,才能做出最正宗的八公山豆腐。”37歲的胡志東説。午飯後,他便要開始為製作新一天的豆腐做準備。
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大泉村,胡志東與父母一起經營着一家名為“胡大泉”的豆腐坊,到他已經是家族豆腐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了。“大泉”既是村名,也是作坊旁常年流水不竭的泉眼的名字,村裏做豆腐的人家每天都要到這裡取水。
淮南作為中國豆腐發源地,相傳做豆腐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2008年,“八公山豆腐”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2014年,由淮南申報的“豆腐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常吃豆腐的淮南人一口就能分辨出“非遺豆腐”的味道,有種淡淡的柴火味。這來源於傳統豆腐製作工序中的“煮漿”。在加水磨豆子之後,把生豆漿倒入一口大鐵鍋中煮,用柴草把火燒旺。大約20分鐘後,豆香越發濃郁,成為“熟漿”。
在“胡大泉”豆腐坊內,胡學兵盛出煮好的豆漿。新華社記者賈稀荃 攝
熱氣騰騰的豆漿盛出來後,胡志東與他的父親胡學兵迅速配合起來,一人把石膏粉兌水攪勻,倒入小桶內,另一人緊接着把熟漿倒入。然後趕緊趁熱倒入旁邊已經準備好的正方體模具內。這一環節必須動作要快,僅僅兩三分鐘後,模具內的液體就已經凝固。
在“胡大泉”豆腐坊內,胡志東把煮熟的豆漿倒入模具。新華社記者賈稀荃 攝
“點石膏這步特別講究劑量,點多了或是少了,都會影響豆腐的細膩度,”胡志東告訴記者,豆腐初步成形後,還需再“養”十多分鐘,並堆疊起來,“豆腐壓豆腐”,使得其內部結構更加緊實,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才不易碎。
到這還不算結束,切豆腐也是技術活兒。胡志東家裏有一把長方形的黃銅刀,年紀比他還大,已經在多年的反復使用中變得特別光亮。“豆腐是食材,要切得四四方方的,切口光滑,這樣才好看,讓人有食欲。”他説。
到了第二天一早,胡志東就會開車將頭一天做好的豆腐送到訂貨的各大飯店。
在“胡大泉”豆腐坊內,胡志東(左)與父親胡學兵用豆腐布將豆腐包裹好。新華社記者賈稀荃 攝
在成為豆腐坊的新掌櫃之前,胡志東已在外務工多年。但眼看著老一輩的手藝人們精力遠不如前,如果年輕一代再不接手,那大泉村門口那座寫着“中國豆腐村”的牌坊就將名不副實。
“既然回到家鄉,拿起非遺傳承的交接棒,就要做好。”胡志東説,他開始借助線上&&推薦家鄉的豆腐文化。鮮豆腐保鮮時間短,很難運往較遠的地方,但“八公山豆腐”這個響噹噹的品牌足以吸引游客來到這裡體驗與品嘗。
“近年來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來,還有特意來學做豆腐的,來做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他們都是幫助八公山豆腐走得更遠的推薦人。”胡志東告訴記者。
為了尋找新發展機會,胡志東還創新推出了“黑豆腐”,用黑皮綠芯的大黑豆做豆腐,價格比普通豆腐貴一倍。他還去外地學藝,嘗試做出更多新産品。
依靠新“掌櫃”、新思路與新産品,小豆腐也能做出大産業。近年來,在淮南生産的豆製品已由較為單一的傳統品種,增加到包括豆腐、豆餅、腐皮、千張、豆干、豆腐乳等在內的百餘種豆腐菜肴製品和休閒食品。
通過發展産業集群、龍頭企業帶動、&&惠企獎補政策、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淮南豆製品産業呈現新發展勢頭。根據淮南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2023年淮南市豆製品産業年産能約35萬噸,年産值超20億元,全産業鏈産值突破45億元,計劃到2027年實現全産業鏈産值突破百億元。
“下一步我計劃擴大産能,把自家的豆腐坊繼續做大。但生意不管做得多大,都不能降低質量,這是八公山豆腐傳承千年都不曾改變的,我們新一代手藝人也不能忘。”胡志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