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湖泊保護迎來“黃金時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5 15:26:36
來源:新華網

中國最大湖泊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字體:

  2023年5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拍攝的青海湖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新華社西寧6月5日電(記者史衛燕、李琳海)清晨,一道泛着紅暈的光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徐徐跳出,此時的青海湖畔,游客們正沿着湖岸線尋找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湖面波浪起伏,赤麻鴨、棕頭鷗等鳥類在半空中翱翔、鳴叫……

  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近日,記者沿湖踏勘走訪,見證美麗中國建設新圖景。

  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亞洲第七大湖泊,被譽為“高原生物基因庫”,是國際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青海湖流域是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和中國西北部大環境生態平衡的重要水體。

  眼下,青海湖湟魚進入洄游季。作為青海湖重要的補給河流,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河,成千上萬尾湟魚逆流而上,産卵繁衍,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洄游奇觀。

  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20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察縣很多民眾靠捕魚為生。55歲的郭永忠來自位於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説起曾經捕魚為生的日子,他的苦似乎道不盡。

  趁冬天魚價高的時候,他們冒着嚴寒在結冰的青海湖上鑿開冰洞,用引線機器將漁網佈置於冰下。有時水面下的網隨着水流飄走,讓捕魚人一無所獲,甚至有人被漂流的漁網帶走,再也找不到蹤跡。

  2022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河內,湟魚在洄游。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如今在青海湖,“湟魚經濟”有了全新的含義。游人如織,泉吉河大橋旁一排售賣魚食的小店生意紅火。“捕魚村”變成“護魚村”,每當泉吉河出現水斷流、魚擱淺,村民們用木盆裝上魚,把它們放回湖裏。

  目前,青海湖湟魚蘊藏量恢復到12萬噸。2002年到2023年,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增加近46倍。

  作為國際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青海湖記錄鳥種量達281種,全年棲息水鳥數量達60.6萬隻,成為中國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過去,由於過度開發等原因,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小泊湖濕地生態環境一度惡化。如今,這裡碧水連天,成群的水鳥盤旋在青海湖上空,發出陣陣鳴叫,小泊湖重煥生機。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久謝説,魚鳥共生是青海湖水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魚鳥的顯著增加説明青海湖生態資源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

  2022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青海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誌着青海湖迎來“國家公園時代”。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説,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已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石,維護着關鍵棲息地,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生態資源逐漸成為周邊民眾的“幸福不動産”。

  1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鎮境內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歷史上曾分佈於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如今僅存於青海湖地區,成為青海湖旗艦物種。

  地處青海湖北岸的海北州剛察縣哈爾蓋地區是普氏原羚種群棲息繁衍的聚集地。在位於315國道旁的普氏原羚科普研學基地,記者通過生態全景監控&&可以看到一群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歡快奔跑。

  牧民周增本家住剛察縣哈爾蓋鎮塘渠農場。2021年7月,他和堂弟索南在生態巡護過程中發現一隻小幼羚,它出生後就被遺棄,虛弱的它趴在草地上,身體蜷縮。“起初,我們用小奶瓶一口一口地給它喂牦牛奶,夜裏我們兄弟輪流值守,就怕虛弱的它挺不過來。”

  這樣每天給小幼羚喂牦牛奶的日子持續了7個月,一年後,它被放歸自然。

  近10年間,兄弟倆行程上萬公里,巡湖300多次,救助受傷或被遺棄的普氏原羚59隻,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全部成活並放歸自然。

  當地政府為普氏原羚修建飲水池54處,飲水機井7處,修建簡易通道45處……經過各層面努力,普氏原羚數量已由保護初期的不足300隻增加到現在的3400余只。

  水質優良率達100%,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濕地保護率達69%;2020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62米,與2004年相比上升3.65米……數據和變化成為青海湖保護成果最好的例證。

  “未來,我們將加強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久謝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