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舶來到出口——非遺玻璃工藝的出海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3 12:54:46
來源:新華網

從舶來到出口——非遺玻璃工藝的出海路

字體:

  新華社太原5月23日電(記者李紫薇 唐詩凝)“玻璃一開始是舶來品,到祁縣後,在代代工匠的努力下,變成了當地重要産業、工人的糊口活、展示中國文化的‘小窗口’。”在位于山西省祁縣的紅海玻璃文化藝術園展廳裏,祁縣玻璃器皿(玻璃燒制技藝)工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李健生對記者説。

  祁縣地處山西中部,有著“中國玻璃器皿之都”的美譽。晉商把茶葉、絲綢等中國特色産品賣到國外,又把國外的玻璃産品和工藝帶回國內,祁縣的玻璃器皿就這樣慢慢形成産業並發展壯大。從兒童玩具、馬燈罩起步,到如今的蠟臺、風燈、果盤、花瓶和工藝品等10余個係列。

  五彩斑斕的花瓶、器型豐富的分酒器、玲瓏剔透的玻璃杯、造型精巧的裝飾品……展廳裏,在柔和的燈光下,上萬件玻璃器皿營造出了一個晶瑩透亮的漂亮“世界”,成了遊客在祁縣的重要打卡地。

  這是人工吹制玻璃使用的老工具。新華社記者 李紫薇 攝

  在李健生背後,一幅巨大的“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圖佔滿了墻壁,上面畫著祁縣玻璃向中東、西亞、東南亞、俄羅斯等地的出口線路,記錄著玻璃器皿的出口足跡。這些遠銷世界的玻璃制品,工藝復雜,同時保留了人工吹制玻璃的古老技法,這項技藝已經傳承了100多年。

  李健生説,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他一直在思考玻璃制作工藝的市場化和現代化。在創辦公司的過程中,李健生帶領團隊制定玻璃器皿生産標準、定期開發新器型、改良玻璃生産傳統工藝。

  走進山西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只見工人侯巨俊手持空心金屬吹桿,從高溫爐裏快速挑出融化後的玻璃熔液,將其放入模具後對準吹桿吹氣,同時用手旋轉吹桿。玻璃熔液在模具內慢慢冷卻,杯口部分就隨著她恰如其分的吹氣漸漸成型。嘴裏的氣、手裏的勁、眼裏的神,成為傳統玻璃吹制老手藝人的“一幹絕活”。

  馬慶軍正在吹制玻璃。新華社記者 李紫薇 攝

  接下來就進入拉挺環節,這項技藝是人工吹制玻璃高腳杯工序中最難的一環。玻璃溶液一旦接觸空氣,冷卻速度非常快,拉挺師傅必須一手不停地轉動玻璃杯,一手拿鉗子又穩又快地將膠狀的玻璃熔液進行拉拽,使它變成高腳杯的“腿”。一只杯子在手裏停留不會超過10秒,對長短、粗細都要有十足的把控。

  在出廠前要拿尺子認真進行品質控制,山西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人工吹制玻璃的不合格率長期保持在5%以下。

  工人馬慶軍從業43年了,從取料小工開始,他跟著師傅認真學習了半年時間,才獨立吹出了一個合格的玻璃器皿。最難熬的是夏天,工人需要在高達1000攝氏度的窯爐旁工作。馬慶軍記得,身上的汗一刻也沒有斷過,背上的痱子長得密密麻麻。

  侯巨俊説:“‘吹’出來的杯子符合生産標準,一方面靠師傅們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生産經驗,另一方面也要靠生産工具的改良。兩者結合起來,現在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誤差不會超過1毫米。”這幾年,生産使用的靠板、夾板、開口鉗等工具都一點點進行了改良,更加適合工人們的工作習慣,更加有利于生産出合格的玻璃器皿。

  在加工車間,王瀟戴著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為玻璃“作畫”。經過勾線、堆花、上色、一遍又一遍地燒制,原本普普通通的玻璃瓶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正在加工的玻璃器皿是阿拉伯商人的定單,這款借鑒了中國瓷器造型,結合了阿拉伯人審美設計出來的花瓶備受對方歡迎。

  此前,王瀟和李健生共同研發了上千個瓶子,很多靈感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王瀟介紹説,中國瓷器的器型、中國壁畫、布藝等的花紋都給了他們很多啟發和借鑒。最近,他正嘗試在器皿裝飾中融入更多中國的菊花和牡丹造型。“希望更多人借助出口的商品接觸到中國文化,喜歡上中國文化。”王瀟説。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