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中國|探遊:青春腳步追尋中華文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0 19:34:30
來源:新華網

暢遊中國|探遊:青春腳步追尋中華文明

字體:

  這是烏蘭毛都草原上的草原宿集一景(2024年5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0日電 題:探遊:青春腳步追尋中華文明

  新華社記者

  八個人、八匹馬、八天、209公里——這些數字記錄了今年4月蒙古族青年吉布呼嘎一行,沿著革命時期牧民代表團三赴延安的路線,自發從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騎馬重走延安路的故事。

  烏審旗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是吉布呼嘎一行的出發地,這裏分布著很多革命時期辦公舊址。“正是在這裏,我了解到革命時期的故事,萌生了重回延安的想法。”吉布呼嘎説。

  沿路上,他們經歷了迷路、陷在泥潭等重重困難,白天騎行夜間扎帳篷休息,終于抵達80多年前牧民心中的向往地,“更加真切了解了牧民當年三赴延安路途的艱辛和堅定決心”。

  追尋革命故事,踏著歷史蹄印,復刻一場青春理想的“奔赴”……如今,紅色旅遊已成為中國青年的出遊常見選項。途牛旅遊網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紅色旅遊消費報告》顯示,該時段參與紅色旅遊的用戶中,26歲至35歲用戶佔30%,8歲至25歲用戶佔20%。

  今年“中國旅遊日”活動貫穿整個5月。圍繞“暢遊中國,幸福生活”主題,中國各地正推出各類文化和旅遊惠民措施,而中國青年的足跡也在沿著中華文明、中國歷史的脈絡不斷向前追尋。

  2024年5月19日,遊客在歙縣徽州古城一家魚燈主題咖啡館內欣賞徽劇表演。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漫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州古城景區,街道兩旁一排排路燈都挂有魚燈模型,古裝小夥正拉著滿載魚燈的手推車行走,叫賣聲此起彼伏;城墻上的咖啡館中,青年徽劇演員正登臺獻唱,頭頂上方紅彤彤的魚燈琳瑯滿目……

  在景區“大魚神燈”文創店內,從長度不等的竹扎紙糊的手工魚燈,到魚燈形狀的抱枕、手機支架、馬克杯……200多款魚燈文創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挑選心儀的伴手禮。寓意年年有余、喜慶祥和的魚燈元素與青年人碰撞出無限火花,傳統文化的一係列新融合新玩法陸續解鎖,文旅消費的活力熱力充分涌流。

  在景區內的非遺魚燈體驗館,幾位“95後”小夥不時低頭和遊客講解描魚細節,他們大學畢業後便回鄉就業端起了“文旅飯”。

  “去年9月開業以來,日均客流量在200人左右,來店的嘗鮮人群以親子和青年人為主,每逢節假日便供不應求。”魚燈工坊店員張凱哥説,作為青年從業者的他們,在非遺文化創新傳承中看到了文旅産業的無限可能。

  穿戴中國傳統服飾,在城市、鄉野間,留下靚麗的風景線;路過王羲之作《蘭亭集序》的蘭亭景區,回想學生時期背誦的《蘭亭集序》,離開時買一塊《蘭亭集序》鎮紙作為收藏……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結果,風俗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文化元素飽受青年關注,92.7%的受訪青年認為旅遊是認識祖國山河、增長見識的重要方式。

  “中國年輕人已兼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偏好和理性認同。”安徽省文旅創新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樂説。

  2024年3月16日,在天水市秦州區的天水名優小吃城,遊客挑選好麻辣燙菜品後排隊等待加工。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中國青年沉浸式享受“在路上”,同時又通過圖文、短視頻等獨具青春創意的方式在互聯網講述自己在旅遊中的體驗與收獲。互聯網上的這些“社交遊記”,讓他們增進交流的同時,也有了探索更多祖國河山的欲望。

  淄博燒烤,“爾濱”文旅,甘肅天水麻辣燙;“逛展集章”“老街walk”“國潮文創”“自駕戶外”等一係列互聯網文旅熱詞,彰顯中國青年自信、創新、活力等文旅消費特點。

  從“非遺+旅遊”到“文創+旅遊”,再到“AI+旅遊”,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他們擅長將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等元素與旅遊市場相結合進行創新表達,不斷開拓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領域,也為文旅産業注入新的活力。

  “問蜀——東周時期的蜀文化展”日前在呼和浩特博物館開展,共展出青銅器、陶器、漆器等221件文物,其中尤以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引人關注。博物館門口排起近百米的蜿蜒長隊,頂著烈日等待的隊伍裏就有很多青年面孔。

  “不用輾轉千裏就能看到中華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感動中有自豪。”28歲的劉斌一大早趕到博物館,就為一睹三星堆文物的真容。

  劉斌是一位歷史展覽的“重度愛好者”。如今已成為呼和浩特博物館預備講解員的他,期待通過講述探尋博大中華文明背後的更多故事。(記者賀書琛、劉嵐濤、馬欣然、賈稀荃)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