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遇見大同市博物館:歷史的誘惑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8 17:20:00
來源:新華網

文旅新探|遇見大同市博物館:歷史的誘惑力

字體:

  新華社太原5月18日電 題:遇見大同市博物館:歷史的誘惑力

  新華社記者李子怡

  提起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懸空寺的雄渾獨特,善化寺、華嚴寺內木建古跡的巧奪天工,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探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地級市大同,隱藏著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航拍外景。(新華社發 趙文貴攝)

  西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大同境內,“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建立起一個融遊牧風俗于農耕生活之中的“大都市”。

  大同市博物館展出的陶俑形色各異,別具風姿,工匠們精湛的技藝令人讚嘆,藝術地再現了北魏平城市井生活的繁盛。

  司馬金龍墓中的出行俑陣立于展廳之中,前側導騎俑著雞冠帽窄袖衣,整裝待發;中間步兵儀衛俑戴垂裙風帽,神情肅穆,簇擁兩側;後方甲騎具裝俑,頭戴兜鏊,人馬披甲,威武雄壯,護衛後方,威風凜凜。

  大同市博物館內展出的司馬金龍墓俑群。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司馬金龍墓俑群後方甲騎具裝俑頭戴兜鏊、人馬披甲,威風凜凜。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司馬金龍墓俑群服飾風格鮮明。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大部分陶俑服裝顯現出遊牧民族的特徵,而儀仗隊列承襲中原文化禮制,直觀反映了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同市博物館副館長曹臣明向記者介紹。

  佇立在文物前,不少遊客紛紛拍照記錄這份來自千年前的震撼。“都説‘地上文物看山西’,這個司馬金龍墓俑群太震撼了!”來自浙江的遊客付女士感嘆道。

  在大同市博物館內,遊客用影像方式記錄司馬金龍墓俑群帶給她的震撼。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北魏平城時期,平成(今大同境內)是當時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大量奇珍異寶、西域樂器、雕刻紋飾一同循著這條絲綢之路進入今大同境內。

  “從這件司馬金龍墓石雕帳座來看,能夠看到西域文化的蹤跡,忍冬紋、雙蓮瓣紋、聯珠紋沿絲綢之路傳入,形成了極具異域風格的地域文化特色,從側面證實了當時中西方文化往來頻繁。”大同市博物館講解員謝志文介紹道。

  石雕帳座旁展出的石雕棺床紋飾豐富、雕刻精美,五弦琵琶、四弦琵琶、排簫、橫笛、鼓、篳篥、細腰鼓等不同地域文化樂器呈現其間,合奏齊鳴,匯成一曲異域風十足的交響樂曲。

  大同市博物館展出的勞作俑。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大同市博物館展出的釉陶執盆俑。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除此之外,大同市博物館內陳列的勞作俑、舞俑,記敘著北魏時期經濟、文化生活的繁榮。

  大同市博物館展陳研究部副主任白月介紹説:“北魏鮮卑屬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過起了定居的農耕生活,一些勞作俑或手持陶碓,或起鍋燒灶,或立于井旁,這些都展現出市井生活中農耕文明的滲透。”

  宋紹祖墓俑群。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步入魏碑展區,感受千年前魏碑體的金石之氣。魏碑體“上承漢隸,下啟唐楷”,有著任何字體都無法替代的獨特之處。

  《司馬金龍墓銘》是平城魏碑的代表。“平城魏碑是魏碑體的開源之所在,開創了楷書的陽剛之氣、壯闊之風,工匠們在刊碑刻石之時,開放、自由、粗獷的筆調,時至今日都值得我們反覆琢磨。”大同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杜鵑如是説。

  大同市博物館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遊客在大同市博物館內佇足觀賞。新華社記者 李子怡 攝

  展櫃中刻有“平城”字樣的瓦當也在千年之後煥發出全新活力。文創産品讓文物“活”起來、讓中華文化元素“潮”起來。“以平城瓦當為主要元素推出芒果口味、海鹽口味雪糕,希望遊客們能把同博元素、大同魅力看在眼裏、拿在手裏、嘗在嘴裏、記在心裏。”大同市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文慧説。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來大同市博物館參觀的遊客來來往往,或安靜地遊走,或佇立于美輪美奐的“國寶”之間。一位曾從事博物館工作多年的老先生説,參觀博物館,看到了文物之美,看到了歷史的誘惑力和歷史文化的意義。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