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新觀察丨老味新作,百年老字號的“新中式”轉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7 16:43:45
來源:新華網

老字號新觀察丨老味新作,百年老字號的“新中式”轉身

字體:

  新華社天津5月17日電 題:老味新作,百年老字號的“新中式”轉身   

  白佳麗、宋瑞、隋福毅

  從門前冷落到顧客盈門,這些年,不少老字號品牌在求新求變中優雅轉身。

  在天津,一家餑餑鋪在一群年輕人的帶領下,將國潮元素注入百年老品牌,老味新作成了“新中式”烘焙界的網紅。

  棗泥糕甜香四溢,核桃酥一口鹹酥,玫瑰香糕粉得嬌艷,荷花酥最是夏日味道……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天津市古文化街上的祥禾餑餑鋪門店,來往的游客被誘人的糕點吸引,不大的門店裏總是擠滿了人。

  “祥禾餑餑鋪從勉強維持到如今走紅,用了近十年的時間。”“80後”的祥禾餑餑鋪第四代傳承人楊明説。

  餑餑,是明清時期中國宮廷隨膳面點的統稱。清末,餑餑從宮廷傳入民間。在京津地區,許多專門製作和銷售傳統宮廷點心的店舖應運而生,皆叫作餑餑鋪。1912年時,便有了祥禾餑餑鋪。

  楊明的父親楊鴻年是“祥禾”的第三代傳承人,從小就跟隨父輩學習宮廷糕點的配方和製作手藝。2000年,楊鴻年在天津站後廣場開了一間“祥禾糕點食品店”,成為一代津門人的味蕾記憶。

  然而,隨着西式烘焙的衝擊,至2015年時,食品店已是在勉強維持,因為生意不盡如人意,店面的玻璃門壞了楊鴻年都捨不得修。得知父親萌生退意,楊明決定辭掉工作接手生意。

  “時光的味道應該被留住。”楊明這樣解釋他當年的決定。

  在祥禾餑餑鋪工廠中,糕點師正在製作玉蘭酥。(受訪者供圖)

  抓不到年輕消費者的購買興趣,不再符合市場需求,是祥禾餑餑鋪彼時面臨的最大難題。接手“祥禾”後,楊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審視糕點市場,了解消費者的所喜所好。

  在楊明的帶領下,“祥禾糕點食品店”改名為“祥禾餑餑鋪”,開始進行品牌和糕點的創新改良。

  “在傳統餑餑鋪裏,大多師傅都身懷絕技,手藝南北並蓄、東西交融。自古以來,餑餑就帶有創新融合的基因。在現代社會,我們更不能故步自封。”楊明説,他開始帶領團隊開發新産品,並積極借鑒西式糕點的製作技巧。在産品形態上,祥禾餑餑鋪特意把包裝做小、樣式做精,以符合當下消費習慣。

  楊明還大刀闊斧地對糕點配方進行修改,通過短短半年多時間的實驗,在不犧牲糕點風味的前提下,祥禾餑餑鋪的産品減油減糖超過30%,更加符合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這一創新也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響。

  老味新作,又應該守住些什麼?

  楊明説,多年來,祥禾餑餑鋪在産品口味和形態上不斷推陳出新,但始終如一的是堅持以傳統古法手作技藝製作糕點,時刻以匠人的心態要求自己。

  “從和面開始,製作糕點的每一道工序都環環相扣,容不得絲毫差錯。”楊明説,“而這也讓我看到了這門技藝背後嚴謹、專注、務實的中華傳統美德。傳統糕點不僅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和精神情感的象徵。”

  秉持着這樣的理念,近年來,祥禾餑餑鋪不僅在産品研發上有意融合傳統文化,推出以“五毒餅”為代表的節日應季點心,在産品包裝上也是盡顯用心:“刷手機的林黛玉”“山楂果子帳篷”“柿柿如意”……一系列“出圈”的國潮包裝讓祥禾餑餑鋪在文化傳承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祥禾餑餑鋪在天津市天開高教科創園開設的新門店。(受訪者供圖)

  從天津市河東區一間4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如今擁有自主研發中心、現代化HACCP認證工廠、津杭兩地電商中心和40余家直營連鎖門店的現代化品牌企業,祥禾餑餑鋪迎來了自己的轉身。

  祥禾餑餑鋪的背後,是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9歲的團隊。“目前,祥禾餑餑鋪在全網擁有500多萬的粉絲群體,其中超過四分之三是18歲到35歲的年輕人。”楊明説。

  如今,楊明對老字號發展有了更多思考。“每一個老字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祥禾餑餑鋪不是從我這裡誕生,也必將走向下一個時代。”他説,老字號傳承人的使命是讓老品牌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

  據統計,我國現有中華老字號1455家,平均年齡約140歲,涵蓋32個行業。近年來,一批老字號擁抱“新”潮流,從歷史走向未來,讓更多人看到老字號的魅力。(白佳麗、宋瑞、隋福毅)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