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丨青春,在600年藏戲傳承中綻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04 19:57:03
來源:新華網

聽非遺講故事丨青春,在600年藏戲傳承中綻放

字體:

  新華社拉薩5月4日電 題:青春,在600年藏戲傳承中綻放

  新華社記者李華、劉洲鵬、魏冠宇  

  “五一”期間,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扎西曲登社區,當地藏戲隊為遠道而來的游客送上特色表演。

  廣場中央戲&上,鼓點輕快、鈸聲鏗鏘,戴着黃面白髮面具的藏戲演員唱腔高亢激昂;台下,觀眾聚精會神,不時隨着演員表演一起大笑。

  尼瑪次仁和徒弟在扎西曲登社區表演雅礱扎西雪巴藏戲《諾桑王子》。新華社記者 普布次仁 攝

  藏戲是一門集歌舞、表演、説唱、文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在公元15世紀,藏戲創始人唐東傑布立志在西藏的每條江河上架一座堅固的鐵索橋,為雪域民眾造福。為了募集建橋資金,多才多藝的唐東傑布自己編劇、譜曲,組織了一個由美麗賢惠的七姐妹組成的歌舞班子,到各地表演募捐。在修路架橋的同時,他為雪域文化培育了一顆璀璨的明珠——藏戲。第一個藏戲隊的成立之地——扎西曲登也被譽為“藏戲第一村”。

  通過世代演繹,《文成公主》《蘇吉尼瑪》《諾桑王子》《頓月頓珠》等,或以歷史事件為背景,或取材自民間神話傳説,多反映人們的不屈抗爭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成為傳統藏戲劇目。2006年,扎西雪巴藏戲成為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藏戲流派之一。

  “直到今天,戲&上仍會懸挂唐東傑布的唐卡。”扎西雪巴藏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尼瑪次仁説。

  傳統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無需化粧,主要是戴面具表演。整體上看,藏戲分為白麵具戲和藍面具戲。在同一台藏戲中,又會出現紅、白、藍、黑、黃等不同顏色面具,代表不同身份。“比如藍色面具代表獵人,黃色面具代表高僧、官員等。”尼瑪次仁説。以戴黃色面具為主的扎西雪巴是白麵具藏戲的傑出代表。

  這是5月1日羅布林卡景區的藏戲表演。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我們這裡,人人都會表演藏戲,也喜歡看藏戲。”尼瑪次仁今年52歲,16歲就開始學習藏戲。1996年他戴上黃色面具,第一次以主角身份登&,轉眼已近30年。如今,作為傳承人,他帶領着一支30多名演員的隊伍,每天在藏戲傳習基地指導年輕人排練。

  29歲的阿旺羅布是最新入隊的徒弟。為了提高水平,他每天練唱好幾個小時。“藏戲一直是西藏百姓的心頭好,有朝一日,我也要戴上黃面白髮的面具,向國內外觀眾展現藏戲魅力。”阿旺羅布説。

  藏戲傳承中,在尊重和保留傳統藏戲精髓的同時,尼瑪次仁的隊伍還借助現代科技聲、光、電等效果,配以滾動的藏文、漢文字幕,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要讓人們更愛看藏戲。”尼瑪次仁説。

  以往,藏戲主要在藏曆新年、雪頓節等進行表演;如今,不少法定節假日和周末也有了藏戲表演。越來越多的藏戲演出通過抖音、微信等互聯網&&走向全國各地。

  藏戲小演員排練劇目《蘇吉尼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藏戲小演員為表演伴奏。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2005年,西藏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目前,西藏恢復發展154支藏戲表演隊,13人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為持續培養新生力量,自2015年起,西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引導相關場館聘請老師免費教授藏戲,目前已培養學員超200名。“00後”德吉白珍是其中一員。她在劇目《蘇吉尼瑪》中飾演蘇吉尼瑪。憑藉出色演出,德吉白珍曾於2022年斬獲第26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小梅花”獎。

  “我從8歲開始學藏戲,以後會更加用心學,讓更多人看到年輕演員的演出,領略藏戲的青春活力。”德吉白珍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