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4月30日電 題:千年榮昌陶的文化新神韻
新華社記者伍鯤鵬
橘花搖曳四月風,綠波叢中露玉容。春風拂過重慶市榮昌區盛産陶土的鴉嶼山,穿過白花盛開的柑橘林,推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大門。年輕的陶藝師管永雙在自己和妻子李雲杉設立的“西山雨”陶藝工作室,開始準備新一窯榮昌陶的燒制。
“影響柴燒窯變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原料、木材、溫度、濕度等。要找出其中的規律,需要反復嘗試,很考驗耐心。”33歲的管永雙笑着告訴記者,“雖然榮昌的土壤適宜制陶,但每次燒窯依舊要非常小心。”
榮昌制陶業起於漢代,興於唐宋。“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床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這首流傳至今的民謠,講述着榮昌陶數千年的興盛。有着“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美譽的重慶榮昌陶,和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齊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梁先才在展示陶藝作品。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榮昌陶是真正源自生活的藝術品。”年過7旬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梁先才説,作為我國主要的民窯産地之一,榮昌陶形成了擁有選泥、曬泥、碾泥等24道工藝流程的獨特燒制藝術。僅刻花就被分為化粧土刻花、點畫花、剪紙貼花、雕填、釉畫等,此外還有鏤空、黑釉描金、噴釉和素燒等一系列裝飾手法。
進入20世紀末,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讓榮昌陶的傳承面臨挑戰,自古以來只用於製作泡菜罈、水缸、醬缸的榮昌陶陷入鮮有人問津、技藝傳承難的窘境。
2011年,榮昌陶器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迎來新生。一批批熱愛陶藝的年輕人來到鴉嶼山下,與前輩們一起鑽研製作技藝,並結合現代工藝進行一系列創新設計,將榮昌陶藝術發揚光大。千年傳承不息的窯火,迸發出新的神韻。
管永雙、李雲杉夫婦對源於漢代的灰釉進行創新,研發出松針、芭蕉葉、銀杏葉、板栗殼等20余種植物灰釉,開發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給傳統的榮昌陶注入新活力。他們收集大量數據,找到榮昌陶柴燒窯變的秘訣,總結為柴燒“五類成色燒制技法”。
管永雙在“西山雨”陶藝工作室內進行陶藝製作。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2015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李志鵬、宋巍夫婦則在當地“粑花”制陶技藝的基礎上,把新的雕塑手法融入榮昌陶的造型設計中。“我把這些新技法融入到榮昌陶製作中,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榮昌陶。經過幾年研究,成品率從最初的20%提升到了現在的90%。”宋巍説。
為讓更多的人認識榮昌陶,喜歡榮昌陶,陶器新匠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以免費直播、自費參展等方式推介榮昌陶製作技藝和文化,免費為村民和游客教授榮昌陶製作技藝。僅管永雙夫婦就開展教學志願服務超過600場次,覆蓋學生2萬餘人次。
如今在榮昌,陶器燒制技藝各級非遺傳承人數量達到196名,文創陶藝工作室100多家,從業人員7500餘人。2019年,梁先才的《山河如意瓶》、管永雙的《無象》等7件榮昌陶作品更成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千年榮昌陶新的美學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對榮昌陶的喜愛讓我們來到了這裡,我們會繼續把榮昌陶製作技藝研究得更加透徹,吸引更多人了解榮昌陶、愛上榮昌陶、傳承榮昌陶、發揚榮昌陶。”管永雙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