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4月20日電 題:從最早家書“牘”懂秦代家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喻珮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000多年前的秦楚戰場上,征戰的士兵如何與家中&&?軍中生活如何?兩枚木牘所載的“中國最早家書”跨越地域與時空現世,將一段家國故事長久地留存與延續。
1975年末,湖北省雲夢縣,這片“水天一色”的古雲夢澤之地,睡虎地秦簡問世,這是中國考古史首次發現的秦簡。引人注目的是,睡虎地4號墓出土了兩枚木牘,上有527個字。經考證,這兩枚木牘是戰國時期秦國士兵“黑夫”與“驚”寫給家人的信,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家書實物,被命名為《黑夫木牘》。
雲夢縣博物館陳列的《黑夫木牘》(複製品)局部。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信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問候之語,比如掛念自己的母親以及新婚妻子等,思鄉之情躍然於“紙”上。開篇讀來,仿佛看到母親讀到兒子信件時的百感交集。
《黑夫木牘》第一部分是向長兄“衷”與母親問安,匯報自己正在淮陽打仗,並向家人報平安;第二部分説自己缺衣少錢,“急急急”,希望母親寄衣寄錢,並讓家中一定關注官府授予爵位的文書。此文也進一步説明,秦朝被徵發的軍人,所有衣物皆家中自備,軍中的生活危急且艱苦。
雲夢縣博物館陳列的《黑夫木牘》(複製品)局部。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公元前223年,淮陽之戰一觸即發,秦國發動的統一戰爭已接近尾聲,而楚國是秦國最為強大的對手。“黑夫”和“驚”的家書仿佛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喚起大秦雄風背後無數個普通士兵對於戰事的未知,對於家和團圓的期盼。
而作為社會底層出身的“衷”家三兄弟,其長兄在死後還能擁有獨立的墓葬,或許正是“黑夫”和“驚”用戰功換來的家族榮耀。兩位征戰的弟弟是否平安而歸,後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長兄“衷”帶着這兩枚家書長眠,以另一種方式與兄弟團圓。
在雲夢縣博物館內,兩枚木牘家書的複製品陳列在展櫃中,“烽火家書”四字一下子將觀眾拉回到四方征討、干戈不止的秦楚戰場上。“《黑夫木牘》所載內容非常豐富,它不僅為淮陽之戰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史實依據,還延伸出許多秦國軍事相關議題,如秦代士兵衣服的供給問題,以及當時的郵驛發展情況等。”雲夢縣博物館館長張宏奎説。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中國歷史宏大廣闊的地理畫卷上,千萬個體書寫着生命的多彩軌跡,演變成國家制度與社會生活的深切互動。
觀眾在雲夢縣博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傳世文獻多為帝王將相、上層精英的記載,我們在看秦國歷史的時候,常常把目光聚焦在統治階層。而這份家書恰恰以平民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秦國,讓感受具體的、活生生的歷史現實變為可能。”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孫聞博説,秦漢在實現一統、維護統一等方面的成就及經驗,對後世影響深遠。這些功績的取得,當時歸之於皇帝及宗廟,其實背後也多有功臣勤吏的身影,更有千萬民眾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