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恢宏燦爛的楚文化——安徽武王墩墓發掘現場印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7 07:53:27
來源:光明日報

探尋恢宏燦爛的楚文化——安徽武王墩墓發掘現場印象

字體:

  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也曾問鼎中原,雄霸一方。秦滅楚前,楚國最後的都城——壽春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這裏是探尋恢宏燦爛楚文化的一塊寶地。

  4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的最新發現。當日,料峭的春風中,記者來到安徽淮南田家庵區三和鎮的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這裏西距楚壽春城遺址約15公里,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地。

  規模驚人的楚國大墓

  走進武王墩一號墓發掘區大棚,所見所感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這絕對是一座可以謂之“巨大”的墓葬。方形漏鬥狀的大墓墓室口大底小,開口平面近方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介紹,開口邊長約51米。他指著東部一條長斜坡墓道説,墓道長42米,墓壙四周還有21級逐級內收的臺階。這些臺階形制規整,填土層層夯實,通向墓坑底部。宮希成説,這是一座帶封土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墓,是這座陵園內規模最大的墓葬,是研究戰國晚期大型墓葬營建工藝的重要標本。

  探頭往下看,墓坑底部中心是用巨大枋木構築的呈“亞”字形的槨室。宮希成介紹,“亞”字形的中心為棺室,四周各有一個邊室,邊室內部又用枋木築墻,分為兩室,“整個槨室被分隔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係墓葬分室最多的”。這一結構被生動形象地稱為“八室一廳”。

  “武王墩一號墓具有極為復雜的多重棺槨結構,槨頂部覆蓋竹席,之下以枋木與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層封護。”宮希成説。

  武王墩一號墓的重要發現之一是槨室蓋板上的大量墨書文字,每塊板上的文字內容不一、數量不等,已發現和採集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係文字。宮希成表示,結合文字內容和考古情境判斷,其內容記錄有中槨蓋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槨室功能分區等內容。這些對研究楚國墓葬營建過程、職官制度、名物稱謂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黃德寬説:“槨室蓋板上的一些文字可以幫我們確認墓主的身份,如‘南杍(梓)枘割(蓋)十’,鑒于帝王一級才能用梓木,結合墓的形制、規模看,這一定是王一級的墓。”他還表示,這些楚文字時段清楚,為整個楚文字發展演變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這座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隨葬品豐富程度亦是驚人。目前,考古工作者已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文物超千件,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珍貴文物。其中漆木器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是空前的。東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測口徑超過88釐米,比已知最大的楚大鼎(鑄客大鼎)更大,彰顯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多方參與的精密“手術”

  如果説武王墩墓發掘是一場多方參與的精密“手術”,那麼發掘現場便是“手術室”,而它旁邊的考古實驗樓則承擔“清創”“治療”“化驗”等術後工作。低氧滅菌室、無機質文物保護室、分析檢測室……11間考古實驗室每間都充滿科技味。

  科學預判,搶佔先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張治國介紹:“在文物出土之前,我們就對戰國中晚期高等級墓葬出土文物展開了解,從而對武王墩一號墓出土文物進行預判。”在此基礎上,考古團隊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現場保護與多學科研究預案。

  脆弱的文物一接觸空氣、保存環境一變,便會氧化褪色,或因濕度、溫度變化而易變形。如何控制發掘現場微環境、對脆弱文物和遺跡進行加固提取與穩定性保護,是張治國和文物保護團隊心之所係。

  在一間考古實驗室內,許多木質文物被浸泡在透明的液體裏,有酒具盒、鎮墓獸漆構件、木俑首等,許多紋飾清晰可辨,展現著楚文化浪漫瑰麗的特點。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産學院副院長、武王墩考古項目考古一組組長張聞捷介紹,這並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去離子水。

  張聞捷介紹,在發掘過程中,遇到較為脆弱的漆木器,考古人員會採取薄荷醇臨時固型、石膏繃帶、插板等方法進行提取。考古人員將漆木器運到實驗室後,會及時進行室內初步清理,然後將漆木器浸泡于去離子水中,使其處于穩定狀態。為了保護文物,考古人員必須爭分奪秒,從提取到浸泡盡量不超過30分鐘。“之後最少要浸泡一個月以上,再拿到實驗室做後期的脫水保護。”張聞捷補充道。

  除了漆木器外,武王墩墓文物保護團隊目前還順利提取443根槨蓋板和蓋板上覆的78條竹席,提取竹席總面積200余平方米。本次考古發掘提取的古代竹席面積是目前國內外最大的。

  “墓葬碳十四測年、木材樹種鑒定、槨蓋板墨書紅外識別等多學科研究工作也在同步開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龔德才説。槨蓋板上墨書文字可辨識度不高,技術團隊就採用紅外成像技術,目前已提取墨書文字上千個,揭示了重要的墓葬營造資訊。他們還對武王墩一號墓填土中的木炭、竹席和槨蓋板木材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測定,得出竹席年代范圍在西元前400年至前232年,槨蓋板木材年代范圍在西元前416年至前382年,為深入研究墓葬營造問題提供了科學數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認為,武王墩墓的考古發現為研究楚國東遷江淮以後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探討壽春城的結構布局、棺槨制度、隨葬品組合等墓葬制度,研究楚國職官、禮樂制度及生産技術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據悉,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展示武王墩墓,淮南市委市政府結合武王墩墓考古發掘進展,編制武王墩保護管理規劃、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保障考古和遺址用地,為後續保護利用創造了良好條件。(記者 李 韻 王笑妃 常 河 丁一鳴)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